回到頂端
|||
熱門: 油價 趙露思 五月天演唱會

「爪狀趾」害你穿新鞋超摩腳!「足踝醫師」教你 5 分鐘恢復腳底彈性

Heho健康網/林以璿 2020.06.01 16:00

足踝外科名醫朱家宏於《自己的腳痛自己救》一書中分享,因為現代人行動都習慣穿鞋,根本沒有機會運動腳趾,尤其大腳趾以外的小趾,更是長期閒置,時間一久,肌腱自然退化失去平衡,也就容易產生爪狀趾。

所謂的「爪狀趾」,就是腳趾頭彎曲拱起來、看起來如同爪子的樣子。爪狀趾會造成的不舒服,通常是穿新鞋時,趾節摩擦到鞋子,或者弓起來的腳掌下壓力增加;另外,如同痙攣的足部,對於美觀也有影響。

不過,許多人覺得腳藏在鞋子裡,看不見就沒關係,忽略了造成爪狀趾的原因,可能是長期錯誤的走路方式;另外,人們常常忽略肌腱也會退化,而肌腱退化也是造成爪狀趾的元兇之一。

朱家宏指出,爪狀趾長期下來不僅是腳趾永久變形,而且一走路就痛,他甚至在診間看過許多嚴重的病人,直接拜託他「把這根腳趾頭切掉吧!」

「截肢看起來或許是個簡單的選擇,尤其是對活動力低的老年人來說,但如果不是不得已,我們都不應該切除還有功能的肢體,且截除一趾可能造成另一腳趾的歪曲, 就像缺了一顆牙的牙齒排列一樣。」朱家宏指出,爪狀趾的治療牽涉到內在肌、外在肌、關節等很多方面的平衡, 其實各方面的考量非常複雜。

大體上,爪狀趾的產生,可以分為退化、外傷與神經病變三大成因:

爪狀趾成因一:肌腱退化,天天運動腳趾就可改善

這類屬於小趾頭肌腱退化所造成的爪狀趾,如果長期沒有改善而有疼痛、穿鞋困難的問題,可利用一些肌腱轉位或鬆解手術來改善,但在手術之前,還是建議病人先做自我復健與腳趾運動,有空就多活動腳趾頭,把腳趾頭盡量往下抓、往下壓,或練習以腳趾頭抓取東西,這樣可以減低足底壓力。

只要功能還未退化到僵直性攣縮,透過這樣的腳趾運動通常會改善很多,不一定要手術。但是切記,運動腳趾的活動必須持續!絕對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爪狀趾成因二:外傷造成爪狀趾,肌肉鬆解術簡單速效

有些病人的腳遭受骨折等嚴重的外傷,在經過復位固定之後,傷口看似漸漸痊癒,但沒想到過了兩、三個月後卻出現爪狀趾,這是因為經過嚴重的外傷後,軟組織嚴重受損,出血充滿小腿的某個腔室造成缺氧,使肌肉萎縮而引發攣縮,造成爪狀趾現象(腔室症候群)。在這種情況下,醫師會建議進行肌肉鬆解術。

有些醫師可能缺乏足踝專科的訓練,看到爪狀趾就直接從趾頭部位來做放鬆術,這種做法不僅事半功倍,而且傷口很大,術後效果也不好。除了確認部位之外,針對攀縮的腔室做放鬆手術,也必須考慮病患是否還有因外傷所造成肌肉結構不平衡的問題,如果有的話,就必須再加上一些骨骼的縮短術或關節的整形術。

爪狀趾成因三:神經病變造成爪狀趾,患者不同,治療方式也不同

「神經病變」顧名思義,就是因為神經性疾病造成腳神經不協調所引發的現象,如小兒麻痺、腦性麻痺、糖尿病足(因為糖尿病會破壞運動神經)等,這類型的爪狀趾治療最為複雜,因為其成因背後所牽涉的範圍甚廣,爪狀趾現象只是整個系列問題中的一小部份。

在爪狀趾病徵外,可能還連帶關節的垂足攣縮、合併肌腱……等多重問題,除了需要更大範圍的肌腱轉位術、鬆解術之外,還必須考慮病人可能因為垂足攣縮,促使病人慣用前腳掌著地,如果硬把它矯正成一個正常平足的話,會使腳的長度縮短,也可能使某些肌腱的力量不足,影響到往後足踝的功能。

腳不只大拇趾,小趾也很重要

朱家宏表示,在足踝分科中,踝關節、距下關節、跟骨……等後足器官,一旦受損所引發的痛苦,一般來說會高於前足器官,而且多會立即影響行動力,所以後足疾患受到的重視普遍高於前足,至於在前足中,大家目光的焦點也多集中於大拇趾,相對來說,其他趾頭所能分到的關愛眼神微乎其微。

但是,隨著生活品質與機能意識的抬頭,「小趾疾患」所造成的病徵也漸漸受到重視,台灣近年足踝醫學會討論的主題,也從以往的後足、大拇趾,轉變為「小趾疾患」,其中便包括了爪狀趾、蹠痛等症狀。

以爪狀趾來說,雖然常常被放在治療的末端,不被人所重視,但其實當中有非常深的學問,如果醫師與病患沒有深入了解,不知道探究背後複雜的病因,就很難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

身體問題根源在「腳趾」上!這樣做就能改善「腰痠背痛」

沒運動常腰痛還能有翹臀?下交叉症候群會導致脊椎滑脫!用「橋式」就能改善

不只能鍛煉肌肉!研究:運動還可提升大腦功能增強記憶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