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玉錕 大立光 溫嵐

多國使用癒後血漿治療新冠!免疫權威張南驥教授示警:「血清病」亦會送命!

Heho健康網/林以璿 2020.05.15 17:06

新冠病毒目前苦於沒有特定藥物或是疫苗,許多國倡導使用「癒後血漿療法」,這是否能夠成為治療新冠病毒的主要方法?另外,有些人說是「血漿療法」,有些則說是「血清療法」,兩者之間是否有差別呢?關於這一連串問題,台灣免疫權威張南驥教授接受《HEHO健康》專訪,詳細做出解答。

血漿跟血清治療是不同的操作流程

前陽明大學免疫學張南驥教授解答道:所謂癒後血漿(convalescent plasma)或血清(serum)的差別,前者是取血時,先防止凝血,離心處理掉紅、白血球後就直接使用。血漿治療的好處,就是省了人為「純化收集」的步驟,所以可以減少污染的機會,就可直接輸入擬救治的患者的血管中。

而癒後血清 (serum)則先使它在常溫狀態凝血,藉此除去了凝血因子,但其間步驟多了一、二步分離純化步驟,雖然是較好選擇,但增加了被污染的危險,及因為純化而損失了一些抗體數目。

血漿治療並非萬無一失!引發血清病嚴重恐送命

張南驥教授提醒,血漿治療也並非萬無一失,如果你使用了非常多人的血漿,則病患體內的免疫認知就會對抗外來的多種血中蛋白質產生抗體,其所引發所謂的「血清病(serum sickness)」其機率就更大了。血清病嚴重會導致器官衰竭而死,即使是比較輕微的人,也會因關節處發炎,全身痠痛。

張南驥教授舉例,他在任教陽明時,有一名研究生車禍外科開刀救治時,使用非常多相同血型人的全血才致救回。第二天這名學生清醒過來,甚至能跟同學語談甚歡。「但一週後,如我所料,她就因為嚴重的血清病,最後造成多重器官衰竭而離世。所以如非用自己的血漿、血清救治方法,都有一定的風險。」

「所以,如果是拿來治療的話,建議一對一、或一對二,不然抗體濃度一定不夠。此外千萬不可使用多對一,因為輸入不同血清來源至同一人病患身體,血清病(serum sickness)的機率及嚴重性會變大、癒後效果難以控制。」張南驥教授提醒。

「癒後血漿療法」只對重症患者有用

張教授表示,目前苦於沒有特定藥物跟疫苗,所以只好將癒後血漿拿來用。「不過,這種治療方式只有重症的人才有效,對於預防或是早期患者,都是沒什麼功效的。」

他解釋,剛感染或是輕症患者,病毒都還躲在呼吸道中或是細胞裡,而抗體在血液中,根本無法抓到這些病毒。重症患者的病毒因已漫佈全身,在殺死宿主細胞後,才會釋放到血液中,這時候抗體才有機會逮到病毒。因此,重症患者使用癒後血漿治療,才可能會有效果。

癒後血漿中的抗體不一定有用!張南驥教授分析 3 原因

張教授表示,對付新冠病毒,先天免疫跟T細胞免疫比抗體免疫還重要,所以抗體免疫根本沒什麼用。

「抗體對於治療有沒有效果?其實我們並不知道。抗體到底能不能讓新冠病毒失去功用,這一點也常是不清楚的。」,癒後血漿治病不一定有效,原因可以分為 3 點。

  1. 有一部分屬於無效抗體,並不是全部都有效。
  2. 康復者抗體的濃度一定很低,不一定足夠。
  3. 抗體不能殺死病毒,只是標示、跟著病毒,就像是二戰時期德國人在猶太人衣服上的標示黃色星星,只用做標示給黑衫軍捉人處死使用。真正「殺死病毒」的還是後來來參戰的白血球、巨噬細胞。

「更令人擔心的是,病毒很聰明,當吞噬細胞吃進病毒及抗體複合體時,病毒可能反而藉機在細胞內大鬧,造成激化,產生激素,形成更嚴重的免疫風暴。(cytokine storms)」張南驥教授表示。身體產生免疫風暴,不但沒辦法把病毒殺掉,弄不好還造成自己的正常器官受傷發炎。

照片檔 ID:1083826512

20 年前的基因治療實驗意外,就是因為輕忽了抗體的副作用

張南驥教授分享,20 年前基因治療的實驗,就曾因為輕忽了抗體問題,導致出現「受試者死亡」的悲劇。1999 年,美國賓州大學在做基因治療的第一期臨床研究,便使用了腺病毒(Adenovirus)作為載體,測試治療「鳥胺酸氨甲醯基轉移酵素(OTC)缺乏症」。

他們找了18 個人做第一次基因治療,前面受試者因施打的病毒量比較低,故只出現不良反應,包括受試者感覺忽冷忽熱,像是感冒一樣。然而科學家並沒有警覺到它的嚴重性,就在最後 2 名受試者時,增加了病毒載體的劑量。於是,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18 歲的基爾辛格 (Jesse Gelsinger) 在人體試驗後,98 個小時內就死於免疫風暴所引起的多重器官衰竭,這是第一名死於基因治療的人。

「此事件導致美國的衛生署因此限制了使用病毒做為載體多年。」張南驥教授表示,科學家在進行類似的實驗,務必特別謹慎評估免疫相關反應。而面對新冠病毒,未來還是要依靠疫苗跟特效藥,而不是只依賴「癒後血漿」。

張教授更進一步提醒大家,最近美國Dr.Fauci在參院聽證會還特別提醒大家,未來疫苗即便問市也會有許多免疫反應之「反作用」(Backfire)、「副作用」(Side effect)。一定要一路監控使用之。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

新冠肺炎疫情專區不斷更新

疫苗仍不是新冠肺炎解方!免疫教授張南驥指出關鍵點

新冠病毒突變「致病性」相差270倍!最毒變異在這 4 個國家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