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油價 趙露思 五月天演唱會

興大監測發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病原 籲山區活動防蟲媒

大成報/ 2020.04.22 00:20
新聞圖片【大成報記者蕭宇廷/臺中報導】衛福部4月15日新增「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符合通報條件的個案,應於24小時內通報。該感染症在自然界中以動物為致病體的保毒宿主,有鑒於中國大陸、日本及南韓等鄰近國家已為流行疫區,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在107至108年期間針對放牧型態牧場,展開該新興病原的監測調查,在羊以及牛樣本中測得該病毒核酸以及抗體;此重要結果顯示該病原已於臺灣動物族群現蹤,不得不慎。

在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SFTS人類確診首例之前,興大研究團隊兩度參與該單位召開的SFTS專家會議,預警該傳染病已入侵臺灣;分子流行病學也顯示臺灣動物感染的SFTSV核酸序列與日本流行病毒株最相近。此一與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NIID)的跨國合作研究成果,於109年1月已刊登於感染學領域重量級國際期刊 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影響指數6.2)。

興大獸醫學院教授徐維莉表示,該感染症為近年來於亞洲地區發生,並藉由蜱(tick)媒介傳播的新興人畜共通疾病,感染患者可出現發燒、血小板及白血球減少等特徵;嚴重時會有出血傾向或發生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異常,致病病原為隸屬於白纖病毒科(Phenuivirudae)的病毒(簡稱SFTSV)。

而該感染症於2009年在中國大陸湖北首度發現,隨後約於日本及南韓、越南皆有確診病例,致死率約5% 至30%。臺灣也在108年11月發生第1例的人類確診案例,患者為70多歲男性,終因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發病前兩個月並無出國史,但常至山區活動。因此,在越來越多群眾著重戶外休憩活動時,應注意防範相關蟲媒的叮咬避免感染。

研究中更進一步發現,國內所感染反芻動物、蜱蟲以及人的SFTSV核酸序列雖然相似度高,但隸屬於不同基因群;由此現象推測可能有多種基因型的SFTSV存在臺灣的動物以及自然界中。因此,未來仍需針對該感染病原的自然界保毒宿主,以及病媒昆蟲進行持續監測,以利即時分析流行傳播風險、並落實此新興人畜共通疾病的防治。

不過,研究團隊指出,一般民眾勿需恐慌,於戶外活動時宜著淺色衣物,避免在有野外動物出沒地區的草叢附近活動;防蜱蟲叮咬則首重穿著長褲、鞋襪,也可使用含敵避DEET的防蟲液。若有疑似症狀除儘速就醫外,應提醒醫師相關戶外活動史以利早期診斷與治療。

至於興大研究團隊成員,包括獸醫學院獸醫系教授周濟眾、陳鵬文,微生物與公共衛生學研究所教授徐維莉、副教授歐繕嘉,農資院教授昆蟲系杜武俊,及獸醫系碩士林蔡祿。
新聞圖片新聞圖片

熱門關鍵字:

科技農業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