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台灣髖關節骨折每年將近2萬例,發生率高居亞洲第一,而亞洲的骨折率又是全球第一,等於台灣也是「骨折王國」。
而髖關節骨折造成的後遺症很多,5年死亡率高達5成,嚴重性甚至超越大部分癌症,不過雖然說起來非常可怕,髖關節骨折的原因卻是從「骨質疏鬆」開始;但因為一開始的症狀非常輕微,很多人卻不知道自己的全身痠痛其實是骨質疏鬆造成,直到骨折、住院才發現,時間都比較晚了。
一、骨質疏鬆有什麼症狀?會痛嗎?怎麼發現?
其實骨質疏鬆並不會有「明顯」的症狀,但因為骨質流失,無法支撐身體,可能會出現一些痠痛的不舒服。
不過花蓮慈濟醫院骨質疏鬆照護中心主任葉光庭認為,還是有一部分的人會出現一些症狀,如果這些症狀持續好幾個星期都不會好,或是反覆出現,就要特別注意,最好可以去做一下骨密度檢查。
- 背痛、腰痛、骨盆走路時痠痛。
- 不自覺駝背。
- 容易骨折。
- 因為脊椎不舒服,引起腸胃不適、便秘,或是呼吸不順等問題。
- 反覆腎結石。
二、骨質疏鬆有什麼檢查?多久需要測一次骨密度?
目前常見的骨密度檢查有2種,最準確的骨質密度檢查是中軸型的雙光子X光吸收儀(DXA),而一般健檢時,敲擊腳跟的小型儀器是定量超音波(QUS),只能當初步篩檢的工具。
- DXA:測量的是腰椎、髖骨的骨密度,需要掃描10~15分鐘,但可能因為退化性關節炎導致看起來骨頭密度偏高,可以同時配合腹部超音波。
葉光庭說,骨頭的骨質在出生後,會隨著年紀慢慢增加,30歲達到最高峰,之後就逐漸減少,尤其是女性在停經後,因為雌激素減少,骨質原本緻密的骨頭就會變成中空疏鬆。在35歲之後,骨質會開始每年流失0.5~1%。
所以建議從35歲之後,每隔3年做一次骨質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test, BMD)的檢查。
三、骨質疏鬆,補鈣就會好嗎?
其實在產生骨質疏鬆之後,光靠補鈣沒辦法「逆轉」骨質疏鬆,但前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高雄大同醫院骨科醫師林高田說,補鈣可以讓骨質疏鬆不要一直惡化。「不過補鈣更重要的是要持續補充,如果沒有持續補鈣,鈣質反而流失更快。」
林高田說,一天所需的鈣質是100mg,補鈣可以跟既有的飲食習慣做結合,像如果有喝牛奶習慣的人,選擇高鈣牛奶,或是添加鈣質的奶粉,就是很好的選擇;如果再加上黑芝麻粉,喝2杯、500cc的量,一天鈣質就可以補足了。
四、吃什麼可以補骨頭?
想要補骨頭,林高田建議要補充3種營養:「鈣質」、「維生素D」、「磷」。
尤其是維生素D,可增加30~40%的鈣吸收率,在亞洲人身上,效果特別明顯;每天最好可以曬足20分鐘的太陽,如果沒辦法,就要可以透過飲食來額外補充。
另外,鈣跟磷是會互相平衡的,所以如果鈣太多、磷太少,或是磷太多、鈣太少都沒辦法補足身體所需的鈣質,建議透過多吃含有磷的食物,像是牛奶、黑豆芽、小魚乾,或是五穀雜糧粉(如芝麻)等,也可以增加鈣質的吸收。
五、骨質疏鬆,在什麼情況下容易骨折?
葉光庭說,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都需要非常堅強的骨骼,平常可能不會注意到,但骨質開始疏鬆,簡單動作造成的「瞬間施力」,就可能變成骨折,而以下就是常見的5種容易骨折的動作:
- 走路跌倒
- 屁股著地
- 彎腰搬重物
- 打個噴嚏
- 拐到腳
photo-ac" width="600" height="400">
六、最容易骨折的部位?
也因為骨折通常會發生在做動作的時候,所以「大關節」特別容易骨折,而大關節一骨折,基本上生活就受限,這也是骨折之後很容易演變成失能、臥床的原因。
- 髖骨:承受全身重量,若因骨鬆症而變脆弱,就容易骨折。
- 腰椎:承受全身重量,若因骨鬆症而變脆弱,就容易骨折。
- 肱骨(手臂):跌倒時容易撞傷的部位。
- 橈骨(手腕):跌倒時容易下意識用手去扶,造成骨折。
七、什麼生活習慣、體質或是疾病,特別容易導致骨質疏鬆?
- 愛食用咖啡因食物,鈣質卻攝取不足。
- 父母曾發生過骨折,尤其是髖骨骨折。
- 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
- 停經後婦女。
- 卵巢切除後的婦女。
- 45歲就提前更年期的女性。
- 65歲以上婦女。
八、骨質疏鬆可以做的運動?
- 低至中強度荷體重撞擊運動:走路、快走
- 高強度荷體重撞擊運動:跑步、慢跑
- 綜合型荷體重撞擊運動:走路、慢跑、爬樓梯
- 特殊撞擊運動:登階、跳繩、踏步運動
- 綜合型阻力:重量訓練
九、骨質疏鬆吃保健食品有用嗎?要怎麼選?
事實上,沒有保健品可以改善骨質疏鬆的狀況,藥物也只能「延緩」而已,而適合骨質疏鬆的營養,跟「關節炎」的保健品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比起補充營養品,葉光庭提醒,要保骨本不如多吃富含「鈣質與維生素D」的食物,而適量的運動就是最好的養生方式。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