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6歲的葉奶奶,除了高血壓之外,身體一向硬朗的她,在一次到果園裡遊玩時,不慎從斜坡上滑倒,當時滾到山下後頸部疼痛及全身癱軟麻木無力,由家人協助送往醫院急診,藉由腦部電腦斷層檢查,顯示無顱內出血,進一步頸部核磁共振影像顯示頸椎第3、4、5、6節有椎間盤突出,及後縱韌帶鈣化合併脊椎狹窄與脊髓壓迫併損傷,於是趕緊安排手術治療。
葉奶奶經由椎間盤切除減壓併內固定及骨融合手術以及椎板整型手術後,目前手腳已恢復力氣,後續將持續做復健治療。椎間盤之功能是位於兩塊脊椎骨間,維持二個椎體之活動及穩定性,當椎間盤受到突然的重力、姿勢不良或經年累月的壓力時,就會使得椎間盤外圍的纖維受損、破裂,髓核經破裂處突出壓迫到神經,稱之為椎間盤突出,也是一般人俗稱的骨刺。
隨著年齡老化、骨骼組織退化、工作粗重、過度運動、外傷或長期姿勢不當等,就會出現椎間盤突出,輕者造成肩頸痠痛、上肢麻痺,嚴重者呼吸困難甚至全身癱瘓。大多數椎間盤突出在患病初期均採復健及藥物治療,但若這些不當的增生之骨刺壓迫脊髓或神經組織,產生無力,麻及疼痛不適經復健及藥物治療無效,就需要開刀治療以保全脆弱的神經功能。
不論是硬骨刺或軟的椎間盤突出症、軟組織增生壓迫神經或神經管腔狹窄症之治療,手術有幾種選擇,包括頸椎椎間盤切除術併骨融合手術、頸椎人工椎間盤換置手術、椎板整型手術、椎板切除手術、椎板切除併內固定及骨融合手術。許多病患在門診時,一提到頸椎開刀,總認為是相當高風險的手術,多半相當排斥,唯恐術後全身癱瘓,所以試圖尋求保守療法,甚至非正統的民俗療法,等到全身癱軟麻木無力後才尋求開刀醫治,因而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機。
其實現在治療頸椎椎間盤突出及頸椎骨刺壓迫神經,不必再像以往骨刺切除後,需移植自體骨頭做骨融合手術,目前一般是用人工骨架或人工椎間盤置放於椎間盤切除處,減少了患者許多痛苦,後者更因可活動不需做骨融合手術,更沒有頸部僵硬、及相鄰節退化之後遺症,大幅提升了舒適度。
(撰文: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 吳宗憲,攝影:大林慈濟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