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年輕人來看診,神情憔悴、臉色蒼白,一開口就說:「蔡醫師!我有慢性腎臟病,是膜性腎炎,最近抽血腎功能不太好,腎絲球過濾率是28…」我看了看初診資料,年齡才30歲,問他發現多久?都沒有治療嗎?他回答:「大概5、6年了,我一直都在大醫院腎臟科看診和追蹤,但腎臟指數還是一直掉下來,該怎麼辦?」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統計顯示,台灣末期腎病變患者最常見的原因,依序為腎絲球疾病、糖尿病腎臟病及高血壓性腎病變。其中,腎絲球疾病依臨床表現可區分為腎炎症候群或腎病症候群,在腎病症候群當中,膜性腎絲腎炎大約就佔了三分之一。
脾腎虛損免疫失調 導致持續病變
原發性膜性腎絲球腎炎(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IMN)是造成原發性腎病症候群的主因之一。主要是因為血液中的抗體(免疫球蛋白)和微血管壁足細胞膜上的抗原結合,造成免疫複合體在腎絲球基底膜堆積,再由補體系統作用使細胞膜破裂,進而造成腎絲球微血管通透度改變,也就是持續傷害腎臟的功能。
目前治療原發性膜性腎絲球腎炎,因為是免疫相關的疾病,所以免疫抑制療法已經被廣泛運用,但只有約有三分之一的病患可緩解,其他的則是持續惡化,甚至有將近三分之一會造成末期腎衰竭。
膜性腎炎,在中醫屬「水腫」、「癃閉」、「關格」等範疇,病因多人體脾腎虛損,損及各臟腑功能,加上外邪侵入,免疫功能失調,導致腎臟的持續性病變。治療上除了依照每個人體質不同、病程不同之外,也會依疾病的特性加以針對性治療。
調節免疫系統失控 減少疾病復發
通常治療會是多面向的綜合治療,一方面要清理沉積在腎臟的免疫複合體,另一方面要穩定身體的免疫系統,另外又要調養腎氣、幫助身體機能恢復,所以像是益氣養陰、補益肺脾、溫補脾腎、滋養肝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行氣利水、清化濕熱、清熱解毒等,加上針對腎臟功能修復的專用藥,不但能夠調節失控的免疫系統,減少血尿及蛋白尿,改善惡化的腎臟功能,還可以減少疾病的復發,而且中醫治療並不是以抑制免疫為主的方法,不會有免疫抑制劑的副作用。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