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花蓮鳳林8旬斗笠達人 竹編工藝傳佳話

客家電視台/ 2020.03.29 00:00

【黃小琪 花蓮鳳林】

過去農業社會,斗笠是農家人常用的配備,現在戴的人雖少了,但在花蓮鳳林客庄,還有一對會製作傳統竹編斗笠的夫妻,先生削竹、妻子編織,是地方上碩果僅存的斗笠達人,還吸引不少人前往參觀、學習。

在樟樹做成的特殊模型上,將細竹片在頂端用線綁牢,再依序由上而下,將一根根竹片來回穿梭編織,不一會兒,傳統斗笠的骨架就出現了。

斗笠達人 邱桂妹:「像這種的竹片要(用到)50片,50片才做得成。(那葉子呢?)葉片要36片,像做這(骨架)要半小時,搭葉片也要半小時,總共要1小時。」

做好的斗笠還分各種不同尺寸,對應不同使用需求,到現在社區裡還有愛用者。

斗笠達人 邱桂妹:「男性比較喜歡戴小頂的。(怎麼說呢?)比較不會東倒西晃啦。(那中的呢?)中頂的就是做西瓜工啦,做一般工作的人比較喜歡戴這個,不會說一下就晒到臉啦。」

鳳林鎮民 林先生:「出太陽啊、做西瓜工啊都會戴,比較不會熱啦,遇下雨也方便啦。」

做斗笠的關鍵是竹子,邱桂妹的丈夫許鼎財,則是專門負責提供竹材,雖已80高齡,但在竹林裡砍竹子、削竹子的功夫還是一流的。兩夫妻協力維持傳統客庄工藝,也讓社區團體創意開辦在地竹編課程,邀請民眾參訪達人做斗笠,甚至自己實作。

斗笠達人 許鼎財:「(怕)會失傳,沒人做、沒人學,年輕人不想學啦,其實做這個斗笠也是很多工(序),沒有利潤啦。」

學習民眾 梁先生:「讓我回憶起,早期我爸、我阿公也是耕田,也有戴斗笠,(自己)做感覺到不會很生疏啦。」

鳳林鎮北林社區發展協會助理 楊庭瑜:「從竹編作為初步的構想,因為我們在鳳林還有一些老年人,他們還有在從事竹編這樣子的工藝,還有做竹編的斗笠,那我們就是從最簡單的活動(帶起)。」

協會人員也表示鳳林作為慢城,必須找出傳統在地文化並維持下去,他們就是希望,透過各種輕旅行或社區課程,推動慢城永續發展。

熱門關鍵字:

客家焦點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