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老物新立!美術、歷史及文學的跨領域課程    從中央書局出發    尋找臺中文學地景中的一中光點

大成報/ 2020.03.27 05:09
【大成報記者蕭宇廷/臺中報導】臺中一中自1915年成立至今已105年,與地方文化淵源至深,甚至和過去位於中區的中央書局關聯千絲萬縷。在中央書局「重出江湖」的今日,一中校方也受邀參與嫁接兩個具有時間深度的歷史場域,使再現臺中文學的地景。校長陳木柱指出,由一中師生合作規劃的「老物新立」特展,以藝術創作及新詩寫作與歷史走讀3個面向定調,呈現新世代高中生的歷史解讀觀點,相當耐人尋味。

陳木柱透露,日本1908年南北兩端動工的西部鐵路幹線,即是有計畫地透過建設把臺中發展為中部的政治經濟中心;在開通縱貫線後,臺中逐漸取代清朝中部重鎮彰化的地位。也因佔地利之便,臺中就此成為南北知識份子聚會首選。

由於這個緣故,以林烈堂、林獻堂、辜顯榮、林熊徵、蔡蓮舫為首的中部仕紳,也是一中創校的5先賢,即在1912年起向總督府爭取、1915年正式成立「臺中中學校」(一中第一個校名),不僅是第一間專收臺灣子弟的中學,更被視為是日本時代臺灣人受教權起步的重要象徵;同時反映了當時臺中在文化領域舉足輕重的地位。

陳木柱說,臺中一中從日本時代,就是全臺臺籍子弟列為第一志願的學校,更培育無數臺灣菁英,其中包括許多出色的文學界校友,如臺灣文學前輩巫永福、陳千武,知名作家劉克襄、路寒袖等。

而推動臺中一中成立的林獻堂與臺灣文化界人士,1927年更串聯中部仕紳的資金,成立「中央書局」(前身為「中央俱樂部」),打造出一處人文沙龍。臺中一中與中央書局因此蔚為分處中山公園兩端的臺中文化據點。

當時,中央書局既是中臺灣首間專門進口漢文及日文書籍雜誌的書局,也是全島規模最大的漢語書籍書局;同時,書局內也販售文具及學藝用品、洋畫材料額緣、運動器具及服裝、留聲機及西洋樂器等商品,並出版少量圖書。

之後幾經波折,1998年中央書局因財務困難而結束營業,並把店面建築物轉賣。店面舊址先後變成婚紗店、便利商店、安全帽專賣店等,不免讓昔日文風隱蔽。

一中圖書館主任陳孟宏表示,去年(108年)9月,中央書局營運長繁(ㄆㄛˊ)運隆與營運團隊到校,提到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希望重拾這個屬於臺中重要文化資產「中央書局」的榮景,除簡介書局重生歷程、也分享推動書局重生的緣由,期待臺中一中能認同、並在書局重生過程給予支持。

繁運隆認為,從歷史上梳理,中央書局跟臺中一中的關聯總是千絲萬縷;從林獻堂的角度來看,建立一個臺灣人念的中學、創辦一個給臺灣人的書店,則是他對於臺灣未來的重大計畫與想像。
繁運隆分享,陳千武還是一中學生的時候,下課後就是泡在中央書局。甚至還坦言,帶領他進入文學創作領域的,是當年中央書局的經理張星建,其他包括林懷民、詹宏志、詹偉雄、路寒袖......等;這些秀異的一中學生,跟中央書局的緣分也是千絲萬縷,中央書局彷彿就是學校外延的知識殿堂。

而中央書局重返後,繁運隆指出,最想達成的職志就是重返文化平台身份,經由展覽、透過講座、與各式各樣的連結,對臺中、甚至是臺灣的文化現象產生擾動;也透過各方的對話與合作,實踐“在生活中找文化“的命題。

這次,與臺中一中的展覽合作,除了是舊夢重溫之外,更是擘劃未來;期待透過這樣的合作,讓文化可以有多元而立體的呈現,也希望所有的一中學子,都可以用一種獨特的姿態與中央書局建立起親密的超連結。

陳孟宏也說,身為臺中子弟的他非常有感,認為臺中一中圖書館可以提供的資源,像是師生美展進駐中央書局推出常態性展覽,或是連結學務處音樂性社團定期進行音樂表演,甚至與一中校友總會共同舉辦聚會等,可望藉著各種活動匯聚人氣,讓中央書局重新成為中區亮點

於是,一中圖書館讀者服務組與美術班攜手推動「從中央書局出發 尋找臺中文學地景中的一中光點」計畫,並接受中央書局邀請,進行一場結合文學與藝術的展覽。過程中,一中美術班自然是當仁不讓,並與圖書館讀者服務組反覆構思,考量該如何嫁接兩個具有時間深度的歷史場域,使再現臺中文學的地景。

終於,在讀者服務組組長劉澐涵與美術班召集人朱忠勇號召下,多位老師幾番共同籌備後,決定主軸線從教育出發、並回應新課綱強調素養導向與跨領域的概念,才最能傳達創校以來的精神。最終定調以藝術創作及新詩寫作與歷史走讀3個面向,透過「老物新立」來呈現新世代高中生的歷史解讀觀點。

朱忠勇表示,108課綱強調素養教育的重要性,透過跨領域課程把不同學科的特性,整合成一個學生帶得走的能力!基於呼應新課綱精神的主軸,整體策展理念中即隱含生命教育的角度,希望幫助年輕世代回溯長輩們在不同世代的生命故事及歷史物件,重新理解文化傳遞過程中的積累與失落。

尤其在美術科謝怡如、楊振華,與國文科沈鈺寧及歷史科張麗雀等3個學科多位教師,花費3個月計4次共備的過程中,分別從實地踏查及訪談周邊街廓、設計課程導入點及跨領域素養的建構,落實主軸相關課程實施方式、到實地走讀文學地景等,恰好也凸顯出老中青3個不同的時代面向,扣合到中央書局重啟的時代意義與文化價值,使呈現出這檔別出心裁的展覽。

而共備過程中,師長團隊認為課程引導缺乏歷史交會「身歷其境」的機會,總是少了一些情感;直到同學們實地參觀、經由導覽,並踏查從中央書局輻射出去的相關文學地景,包含臺中火車站及天外天劇場,同時引導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去思考老空間及老物件帶給年輕世代的不同感受,再依此進行創作發想;同學們終於初淺明白當年學長是如何與中央書局這個文化場域產生文學上的互動與交流,也進一步了解書局在臺中文學及藝術發展史上的重要性,足以見證臺中從日本時代中葉開始蓬勃文化運動、戰後臺灣經濟中心北移及臺中經濟區位移動的歷史軌跡。

朱忠勇指出,透過學校課程的強化,經藝術、歷史及文學3個不同的面相的梳理,幫助學生去回溯這個1930年代文青活動的場域、在歷史進程中飽經的摧殘與波折、還有當時知識分子的浪漫,看看是否有機會在當代的年輕世代中被復刻,於90年後的今日重生。

一中第24屆美術班31位高一同學因此成為這個機會的掌握者,在導師謝怡如協助下,構思出「老物新立」的主題。

面對「老物新立」,林妤欣同學是從科技造成的冷漠出發,希望透過她的古董電話「老物」作品,傳遞以前「報平安」電話的相對溫暖。也因林妤欣的父親非常喜歡收集古董,所以這次她用手作方式重現復古風情,點出你我的溝通工具,從早年的電話、一路隨著時代演變而發展成手機的歷程。

黃兆隆同學是想到老物就會想到過去、想到過去就會想到時間。因此他選定自認最能代表時間、且現今少見的懷錶當做主題;也希望藉由這個作品,「傳達人們隨著年紀增長、對鐘錶上的時間越來越重視的改變。」為呼應「老物新立」主題,黃兆隆創作時使用了所熟悉的多項媒材,但以創新方式把它們融合並呈現,「這樣無拘無束的創作,讓我非常樂在其中。」

陳子歆同學則是從相機發想,她認為「相機」是記錄過去到現今點點滴滴的器物,而回顧老照片,是能從現在了解過去情況最直接的方式。反映在創作上,她想要傳達,從過去到現在,和生活街景一樣有著許多改變,期望大家不要遺忘過去的景物,更不要忘記因為擁有當時的相機,而讓我們重溫回憶。「一臺古老的相機,記錄過去歷史外、也描繪著現在的生活;希望透過重現多年前的老物,引發生活在當下、觀展人的共鳴。」陳子歆認為每一次的創作過程,都是一種學習;有了這次經驗,對未來的她來說,就是一種養分。

針對高一(2425)第一次規劃一個主題性的展覽,策展老師之一的謝怡如則期待孩子們,對於藝術其實可以有更寬廣的視野,無論是籌劃、課程、佈展、討論,他們可以打開五感,去多關心曾經或是正在進行中的社會狀態。

校方分享,這次展覽設置有一中藝術中心與中央書局雙展場,展出同學們的藝術創作及結合老物與現代場景的攝影作品、新詩創作,使呈現出藝術、文學與歷史的跨領域合作,並鼓勵現在的一中生,重新走一趟90年前老學長們的浪漫文學路。

為呼應主題,一中展場會還設置一個時光走廊,是向一中的老師們及校長邀集他們在不同時期的老照片,讓學生在觀展過程中,也能彷彿掉進時光隧道一般,看著不同世代文青所身處的場景及時代氛圍。




【展覽資訊】
展期:2020年3月27日(五)-4月15日
地點:臺中一中麗澤樓B1藝術中心

新聞圖片新聞圖片

熱門關鍵字:

體育文化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