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各國的確診人數都不斷增加,甚至出現許多「陰性轉陽性」的個案,一開始病毒檢驗陰性,後來卻出現症狀,檢驗時又變成陽性,讓人非常擔憂「檢驗的方式是不是有問題」。
而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也在日前公布14名新型冠狀病毒確診者的339個分泌物分析樣本,包括痰液、鼻咽液(鼻水)、深喉嚨唾液、血液、尿液、糞便;發現在上呼吸道的痰液中含最多病毒,中位數在每毫升320萬個,甚至比深喉嚨的唾液樣本1萬個,高出320倍之多。
但最常用來篩檢的「深喉嚨唾液」,病毒檢驗卻有42%會出現「假陰性」,而且所有的人,在糞便裡全部驗出病毒。研究員認為,「結果發現,痰液是最佳採檢對象,但如果單驗深喉嚨的唾液,可能會『漏掉』確診病人,不過只要同時檢驗糞便,或許可能讓假陰性率減半。」
3人喉嚨採檢陰性、重驗糞便卻確診!
而雖然14人的呼吸道、糞便樣本都驗出病毒,有3名病人在治療後期,痰液、深喉嚨的唾液樣本不再驗出病毒,但過了1、2天後,糞便仍檢驗出病毒;不過研究只有1/3的人血液有病毒,也沒有任何一人的尿液有病毒。
根據《明報》報導,中大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認為,這代表新型冠狀病毒主要破壞呼吸道系統,同時藉著人體腸道「繁殖」,有可能會「間接接觸」來傳播,例如觸碰患者在洗手間碰過的物品而感染,不過他也提醒,「由於腸道內與呼吸系統內病毒在差不多時間消失,相信出院後病人藉糞便傳播的風險很低。」
但如果同時化驗深喉嚨唾液和糞便,或許假陰性率會減到約20%左右,所以也建議,針對需出院的個案,可以同時化驗糞便;另外,也提醒需要照顧長者、需處理食物者,必須保持手部衛生,避免接觸傳染。
文、圖/盧映慈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