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包容過世 天氣 國土計畫法

從憧憬現實到珍惜 幸福護理一生志業

慈善新聞網/ 2020.02.14 00:32

  「我第一次看到護理師是在國中時期,當時外婆生病住院,我們去探病,感覺那時候照顧外婆的護理師非常細心,人很好很溫暖,感覺『非常偉大』,讓我對護理這份工作產生了興趣和憧憬。」護理,因此成了陳曉玫求學時的第一志願。

  聽到女兒想當護理師,陳爸爸、陳媽媽非常支持,希望她未來能多照顧家中長輩,多盡一些力。因為興趣使然,目標明確,陳曉玫順利考上曉明女中護理科,畢業後取得護士執照,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國立臺北護理學院,畢業前一年在中醫醫院神經內科半工半讀,畢業取得護理師執照,開始正式進入臨床服務,健保局第一門診中心二年、中山醫院五年,這八年期間累積了產科、嬰兒室、內兒科及加護病房的護理經驗。

  在職場幾年下來,忘了年少時對護理曾有的悸動心情,靠慣性工作著,直到有一天朋友對她說:「曉玫,我好羨慕妳是護理師喔!」當時的她對此感到困惑,心想:「這份工作並不輕鬆,需要輪班,很累,壓力又大,要面對病人和家屬的心情,應付各式各樣的人、面臨各種特殊狀況的變化,還有生老病死……為什麼要羨慕我?」追問原因,朋友回答她:「妳是護理師,妳用自己的力量讓病人好起來。所以我覺得妳的工作很幸福!」在臨床做久了不免疲乏,反而是朋友客觀的角度提醒了她,護理工作值得珍惜的價值,曉玫發現:「是啊,好一段時間以來,我已經只記得這就是一份工作,差點忘了我們能以護理專才幫助需要的人,是最有福的人。」

從路人到進入慈濟大家庭

  結婚後定居新店,上班地點在臺北市區,曉玫通勤往返,有天看到新店的建國路邊有片空地在施工,接著慢慢出現一層一層建築的雛形,原來是要蓋慈濟醫院,看著這樣的建築規模、格局的規畫,還有大面積的綠地空間,感覺很不錯。曉玫對慈濟只有粗淺的印象,就是一個慈善團體,在花蓮有醫院,有時轉到大愛電視也會看一下。每天每天經過,看著臺北慈濟醫院一天一天逐漸完備,曉玫人心生嚮往,期望著它趕快啟業,就可以在離家近又舒適的環境工作了。

  臺北慈濟醫院在2005 年5 月正式啟業,陳曉玫也如願報到上班,先在門診中心服務,但一家剛開始營運的醫院,人力尚未穩定,面對大量門診病人、長時間的工時以及三不五時的加班,令她一度喘不過氣。曉玫說:「當時小孩已經兩歲,我只能一邊照顧孩子,一邊日以繼夜的工作,最後心力交瘁、無法負荷,決定以家庭為重。」幸好不是離職回家,而是轉換領域。

永和慈濟志工製作鼠麴草粿送到各單位,感恩臺北慈濟醫院醫療團隊。中為陳曉玫護理長。

居家到訪 深入病人心

  曉玫轉換跑道成為居家護理師,工作卻同樣不輕鬆。曉玫分享:「每位居家護理師手上有許多家庭要照顧,有的經濟狀況不好,有的獨居,這些病人大多罹患慢性疾病如:中風、巴金森氏症及失智症等,因行動不便、功能退化需仰賴鼻胃管、尿管或氣切。」回憶起那時的生活,不僅要前往個案家中訪視,協助更換管路、提供護理指導、陪同醫師訪視及社會資源轉介,要說不辛苦是騙人的,但一次次走進病人家裡去訪視、提供照護,與病人和他們家人接觸的過程中,她深切感受到病人及家屬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恩,甚至有點依賴,讓她很感動。

  「把護理服務帶入家庭,讓我深深體會護理的深度與廣度,很有成就感!」陳曉玫由衷的說。有一位中風的七十幾歲奶奶,家庭經濟狀況不好,曉玫就找醫院社會服務室協助,給奶奶家送去了輪椅、氣墊床、敷料類及管灌牛奶等資源,讓醫護人員及家人方便照顧她,協助褥瘡傷口換藥;同時,也協助她申請長照居家服務資源,以減輕照顧者的負擔。有趣的是,去到這個奶奶家後發現,「奶奶的兒子是我剛到臺北慈濟醫院在門診服務時認識的病人,他每次遠遠看到我就會大聲喊『護理長,妳好!』非常有活力,所以很有印象。」病人的熱情讓陳曉玫深感於心,「沒想到轉任居家護理師後,還有機會照顧到他的媽媽,緣分真的好難得。」

  談及第一次去家訪時,自己跟病人的兒子都嚇一大跳。「護理長,怎麼是您!」熟稔的一句護理長,彷彿時光倒轉,讓自己回到當時在門診工作的情景,陳曉玫不禁莞爾,笑著告訴他:「我已經不是護理長了,我是居家護理師,是來照顧你媽媽的。」

  陳曉玫說到:「病人的兒子過去因為當兵時的一場意外,緊急做過氣切,行動也不方便,但種種不便並不影響他的孝心;除了背負起經濟重擔,也認真照顧母親的生活起居。有機會服務到這樣的對象,真的很開心、很感動。」曉玫認為,只要願意去付出,因緣自然會聚足,護理工作讓自己能用各式各樣的角度深入每一個家庭,看到每一個病人的不同樣貌,就是這份工作的最大價值。

  在臨床輔導學妹,也參與迎心傳愛新人營,課程中安排為獨居長者清理居家環境,陳曉玫也樂於從實際行動中學習。

最愛婦產科 母子均安是最大成就

  帶著十年的資歷來到臺北慈院,沒有被新醫院的忙碌嚇跑,而是因應自己的步調調整,曉玫在臺北慈院從門診到居家護理,然後來到了曾有服務經驗的婦產科及嬰兒室。

  曉玫直言:「我還是最愛婦產科。」她認為:「生產是一種由衷的喜悅,因為可以看到每個孩子出生時的可愛模樣。雖然生產完的母親非常疲憊,但照顧寶寶時依然全心付出,這種『生命的誕生』的過程,非常令人感動」

  現在陳曉玫擔任婦產科病房護理長,用愛心與耐心陪伴每個家庭走過人生中的重要階段,也帶領學妹們領受臨床工作的甘苦與美好。曾經有一位自然產的產婦,原本計畫生產後要哺餵母乳及親子同室,但卻在產後數小時發生了嚴重的外陰部血腫,緊急情況下必須給予止血處理、放置尿管並限制下床活動,而且還需持續冰敷、觀察血腫是否擴大。雖然在醫護團隊的努力下血腫未擴大,但產婦原本的計畫因突發狀況無法執行。

  之後幾天因為限制下床的關係,這名產婦只能透過先生拍攝的照片看到可愛的寶貝,她向護理人員表達自己想念寶寶的心情,覺得對自己無法盡到做母親的責任,感到相當的懊惱及難過。陳曉玫帶領護理團隊給予她不間斷的心理支持及鼓勵,同時教導她如何收集母乳、維持乳腺管通暢,將產婦每一滴珍貴的母乳收集好,送到嬰兒室給寶寶,曉玫告訴她:「雖然妳在這短暫的時間裡看不到寶寶,但寶寶還是可以喝到母乳、感受到媽媽的愛。」

  在醫療團隊的努力下,血腫處理完畢,順利移除尿管。為了盡快讓產婦適應下床走動,也讓她到嬰兒室抱寶寶及親餵母乳,最後,一家人歡喜出院,向團隊表達用心照護的感謝。看到產婦抱著寶寶離開醫院,曉玫開心的說:「母子均安是我們努力工作的最大成就。」

  還有一位安胎的病人,因為安胎住院很久,所以情緒起起落落,難免擔心早產。曉玫與同仁三不五時就到病房跟她聊天,緩解她緊張的情緒,最後,這名媽媽安胎到36 週時順利出院,並履行與護理團隊「38 週時見面」的約定,平安生下健康的寶貝。陳曉玫分享:「媽咪長時間臥床,導致產後有骨盆腰椎疼痛的問題,走路出現跛行情形,但看到她臉上的笑容,我也看到了母親的偉大。」

  現在的陳曉玫,已讓工作與家庭保有平衡,更美好的是,在每一次的工作轉換中,她深入了解到各單位性質的不同,進而發現原來護理可以這麼多元化、這麼美好。她提到,「現在聽到新來的學妹有退轉念頭時,都覺得很可惜,所以我會用自己的故事告訴他們,傳達我對護理的熱情。」

  隨著臺北慈濟醫院成長,轉眼也快十五年了,對陳曉玫而言,護理工作有許多的感動,每位病人、家庭都有不同的故事,這些故事豐富了她的人生,也是讓她一直走下去的動力。

(撰文/許嫚真、廖唯晴,攝影/余翠翠、范宇宏、許素貞、馬順德、陳曉玫提供)

【本文為「志為護理」授權刊登】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