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詐騙 新聞 mlb

讀稿的蔡英文形塑弱者模樣,是選戰策略?

優傳媒/ 2020.01.01 10:40

/主筆室

 

蔡英文總統講話慣於依賴講稿,頗受批評,甚至得了"讀稿機"的封號,是古今中外第一人。

 

她彷彿還弄不清楚狀況,在總統大選唯一的辯論會上,竟一臉無辜地問大家 : "從過去三場政見會到今天辯論會,請問有看到讀稿機嗎?"言下以讀稿機是指供人讀稿的機器,而現場沒有,來解嘲,殊不知讀稿機正是挖苦她自己一一祇會讀稿的人。她的如此反應,真是有夠"冷"!

 

許久許久以前,有一個人恰恰是她的反面極端,這個人名叫蔣經國。當年採訪國政新聞的人都知道,蔣經國從不依賴講稿,無論記者會、國會答詢、主持會議、接見外賓、走訪基層,沒見過他盯著講稿唸。甚至在立法院做施政報告、在國民大會做政情演説、在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致開閉幕詞,幕僚無不準備好書面講稿,但他總是把講稿擺一邊,用十足接地氣的語言另行發揮,侃侃而談他的作為和主張,與書面講稿的結構和字句完全不同。他對工作投入的程度驚人,不僅述說各部門的施政狀況可以倒背如流,就連數字的引用也能顯得滾瓜爛熟,語氣更是跌盪起伏、擲地有聲。記者若聽寫能力和速度跟不上,就要漏新聞。

 

這個傳奇對蔡英文來説當然好比天方夜譚,但是關於讀稿一事她倒也有過一個解釋 : "因為我是總統,事關重大,不能講錯話。"這話説得神氣,但是別説蔣經國無論以行政院長、黨主席、總統身份講話,哪一個不是黨國要津?哪一句不是事關重大?也姑且不以蔣經國的功力格局奢求於蔡英文,難道就"必須"不分場合、不分性質,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唯講稿是賴 ; 一旦脫離講稿就坑坑疤疤,句不成句,話不成話嗎?

 

在第一次的政見會上如此,已經受到譏諷,以為之後會知所調整,逐次收歛,好歹還能讓人覺得有些長進。哪知一次比一次嚴重,甚至到了拿著講稿尋尋覓覓,絲毫不加避諱、不做遮掩的地步,徹底我行我素。

 

看在眾人眼裡,不説蔣經國了,與擂台上的其他兩個候選人一比,就相形見絀。這不是有沒有規定政見會不許讀稿的問題,好比籃球場上有個球員祇會傳球不會運球,能看嗎?最要緊的是,不免令人心中好有一問 : 對於身在廟堂最當熟悉的國政,怎麼絲毫沒有臨場發揮的能力和自信?一個國家領導人到底有沒有在用心工作?

 

通常依賴讀稿的人多半是為藏拙,除了藏其口拙之外,還有藏其識少、才疏之拙。並且,若讀的是他人或指導者的結晶之作,尤其多了一層思慮,深恐未能照稿演出而生錯漏,事後受到怨責。蔡英文之勤於讀稿,以上兩端不知何者為重。若是後者,又豈不正好應了對手所謂受到他人架空之説?本來也無妨,但既然這方面自己也交代不過去,又怎麼指稱對手遭其國政顧問團的前朝餘孽宰制呢?彼此不正好同病相憐嗎?妳可以聽命於人,他不可受制於人,不是互相矛盾、坐實了人稱兩套標準嗎?難道這就是以稿為尊的好處?

 

候選人政見擂台自是免不了辯論,今年尤見顯著,到了真正的辯論會加入交互詰問時,就更是候選人急中生智的考驗了。對於依讀稿為生的蔡英文來説,這絶對是她的頭痛時間,因此顯然與參謀群有過預練,也肯定需要幕僚為她準備模擬答案。然而臨場狀況不會全如所料,當遇到對手的凌厲攻勢時,便祇見她在以少有的自主回應做為短暫過場之後,又縮進手上的講稿裡避風,喃喃自語。不僅少了機鋒,甚至答非所問,還在不知不覺間放過了對手的要害,讀稿之弊尤其明顯。

 

預練過程中也必會依對手慣性設想了對手之攻擊點,做沙盤推演。對此,蔡英文一概以國家既有體制、黨內優良慣性這種官式空話為回應,可説是拿現任的優越感藐視對手提問的權利,極度沒有説服力,錯失具體辯白機會之餘,更徒然顯得心虛。

 

蔡英文在辯論會中多次以"信口開河"回應對手的指控 。關於這一點,為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蔡英文採用了幕僚準備的資料亦反向指控對手,但顯然沒顯示證據力。以總統地位之尊,掌握情資之多,既然要説,縱使幕僚沒有準備,也大可脫稿提出有力佐證,或許很多人正有所期待,否則寧可不要說。哪知總統一樣沒有舉證,令人大失所望,反被對手譏為網軍之作。不但被以網軍同路人看待,在國家機器與網軍關係曖昧不明之際,更添疑雲 ; 還等同告訴大家,總統幹的也是"信口開河"的事,憑白降下了總統高度並折損了指控力度。不是自己説過總統不能講錯話嗎?這又可見照本宣科之弊。

 

從這種種表現來看,蔡英文除了用維護主權、守護民主,以及所謂歷來最懂國防的總統(這,並沒有使人信服且非聽命於人的臨場發揮,又是一弊)做為訴求以外,餘皆被壓著打,而嚅囁不已,十足是個弱者模樣,全然不顯王氣,倒可能賺得一些同情,説不定反而有利於當選。不知道這是不是在策略上有意形塑的效果,若是如此,恐怕其他候選人要大嘆失策了!

 

不過,相對於主政以來諸多強勢的作為與不作為,這個反差也未免太大。蔡英文哪是一個柔弱的人?否則多少人批判她上任以來反民主、搞戒嚴復辟、自我感覺良好,如何可能贏得大量共鳴。更何況臨到大選前夕,尚以強烈的意志力,即使程序、實質正義多所不合,也要執抝、蠻悍地強推恐怖立法,究竟孰令致之?所為何來?未來如何得了?使人充滿疑問,焉得不看破手腳,豈真有利於選情?

 

孰為是?孰為非?且待揭曉。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