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網News記者呂詠柔/綜合報導
「騎樓」是台灣建築的特色之一,主要就是因為台灣氣候多雨、日照強,早期將房屋設置騎樓,就不怕日曬雨淋。不過騎樓這種「外廊式」設計,在現代社會似乎衍生許多亂象。
一名網友在批踢踢上指出,以前在課本上都有介紹騎樓,當時認為台灣很棒,在逛街的時候可以不用淋雨。但長大才發現,很多街道有了騎樓就沒設置人行道,導致騎樓被占用,不然就是地面高低落差嚴重,在比較偏遠的地區,還有人把騎樓圍起來當室內,問說「騎樓是不是失敗的設計」。
台灣多數騎樓的空間,經常被拿來擺攤。圖/好房網資料照
但多數網友一面倒認為,騎樓本身設計沒問題,問題在於「人」。「不是失敗的設計,是規劃不當」、「在那個時代當然有用,只是不適合現代」、「管理不當,有再好的硬體設備都沒用」、「擺攤比行人重要」、「變私人停車場」、「名字就很糟,明明是給人走的,為什麼還加個『騎』字」、「人的問題,是台灣人水準太低」、「國民素養不佳」。
騎樓建築的起源,追溯自18世紀英國人到印度時,不適應當地炎熱的氣候,將住宅前加一個外廊以遮強光。而騎樓之所以有個「騎」字,是因為一樓走廊上方為二樓,整體看起來像是二樓「騎」在一樓之上得名。
但現在不少人貪圖方便,常把機車騎到騎樓擺放,甚至有人會在騎樓柱子旁擺攤,各種占用的行為令人搖頭。由於騎樓屬於私人產權,政府在規劃為行人通行時,經常沒有合理的補償措施,且早期在非重點發展的縣市,幾乎沒有設置人行道,民眾多數型走在騎樓,讓政府常有「劫富濟貧」的爭議。
另外騎樓的高低落差問題,不僅造成身障者的不便,對於孩童來說也相當危險。不過近期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等地方政府,配合中央整頓騎樓高低差,就是希望還給大眾一個安心舒適的步行空間。
台中市府整平騎樓。圖/台中市都發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