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邀請蘇益賢心理師分享「你不是真正的快樂?!心理學家談快樂」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91203 17:22:41)國立臺南大學於12月3日邀請初色心理治療所蘇益賢心理師蒞臨該校通識博雅教育講座,以「你不是真正的快樂?!心理學家談快樂」為題,講述大腦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以及帶大家瞭解何謂快樂與認知達到快樂的方法。
蘇益賢先生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碩士,現任初色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蘇心理師除從事心理諮商輔導工作外,也會透過網路、書籍寫作推廣心理學知識,著有《練習不壓抑》、《練習不快樂?!:不快樂是一種本能,快樂是一種選擇》等多本專書。
蘇益賢心理師從生理層面切入,談論情緒的產生與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密切相關。另外再從演化的角度,他提出人類的大腦由內到外分成三層,分別為掌管基本生存的爬蟲腦、產生情緒與記憶的哺乳腦,以及推動邏輯思考的靈長腦。蘇心理師藉由達爾文「物競天擇的目的是物種生存,而不是為了幸福」的觀點,說明負面情緒多於正面情緒是人類天性,因為如恐懼、緊張、憤怒等情緒,都是為了提醒人類危險逼近,以做出適當反映保全性命。
演講中蘇心理師透過提問、測驗量表等活動,帶領聽眾認識一些有關大腦與情緒的研究,從中瞭解正面與負面的情緒反應與我們快樂的關係,並提及不超出負荷的負面情緒其實是有益人類發展。他認為快樂分成兩種:愉悅感與滿足感。愉悅感由爬蟲腦掌管,屬短暫的快樂,如果過量將產生疲乏、甚至不快樂;而滿足感則由靈長腦與哺乳腦掌管,平淡但卻屬持久的快樂,通常需經過一段痛苦的追尋歷程才能得到。蘇心理師建議,如果時常感到不快樂,可以試著練習想著自己活在當下的感覺,而非停留在過去的痛苦或者過度憂慮未來。
最後,蘇心理師提出,人生無常,永遠無法預知下一刻將發生什麼,因此要珍惜此刻,由此勉勵學生能為自己規劃夢想藍圖,透過自我實現獲得人生的滿足。
訊息來源:國立臺南大學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6551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