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爸爸票房 艾嘉食堂 柯文哲

長不高、發育不良,中醫點破盲點!轉骨就喝健脾排骨湯,孩子高人一等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19.11.28 09:50

明明平時都有在做運動,飲食也有補充鈣質,為什麼孩子還是長不高、矮人一截?中醫門診經常有心焦的媽媽帶著孩子來求診,希望中醫師幫忙調理轉骨,讓孩子快快長高。事實上,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脾、腎是兩個最關鍵的臟腑。掌握轉骨的黃金期,透過調理脾腎、疏通肝氣的轉骨方,再加上作息、運動配合,就有機會讓孩子多長高一點。

新聞圖片

掌握轉骨的黃金期!男生生長板閉合年齡16歲、女生14歲左右

孩子能長多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遺傳基因所決定。但只要開始轉骨的時間選擇得宜,仍有機會突破遺傳限制,讓孩子高人一等。西醫成長門診中,會利用左手掌的X光來看生長板是否閉合,以推測骨齡。一般來說,男生生長板閉合的年齡是16歲、女生則是14歲左右,若是已經閉合,則難以增高。

孩子第二性徵出現前半年,是長高的黃金期

中醫師康涵菁表示,除了骨齡外,也能藉由第二性徵的表現,以及身高生長速度,來判斷孩子正處於青春期的開端,或是尾巴;通常第二性徵出現前半年,會是長高的黃金期。然而,我們無法得知何時為第二性徵出現前的前半年,故可藉由最先出現的第二性徵來做判斷成長的曲線位置所在;像是男生的話,若睪丸開始變大;女生若胸部可以觸摸到硬塊,排除性早熟的因素,其實就可以開始調理體質,準備轉骨了。

中醫:成長過程中,脾、腎為兩個最關鍵的臟腑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主骨,主生長發育。中醫師康涵菁表示,中醫認為成長的過程中,脾、腎為兩個最關鍵的臟腑。若是腎氣虧虛,則生長速度緩慢,反之若腎氣充盈,則一身的骨本都能發育良好。然而,如果只單純補腎,沒有脾胃的幫助,也無法順利發揮作用。脾為後天之本,與攝取的養分是否能夠得到充分的吸收息息相關。若常吃油炸或是精緻甜食,便會阻礙脾胃運化;現代醫學也證實,過多的甜分會抑制人體的生長激素分泌。

通常第二性徵出現前半年,會是長高的黃金期。

通常第二性徵出現前半年,會是長高的黃金期。

食補方「助脾排骨湯」提供大家參考,性味較為平和,可供家長烹煮給孩子吃,以食療的方式健脾養胃,促進營養吸收:

食補方「助脾排骨湯」提供大家參考,性味較為平和,可供家長烹煮給孩子吃,以食療的方式健脾養胃,促進營養吸收:

除了脾腎以外,現今孩童學習壓力大,上床休息的時間也普遍較晚,肝氣容易鬱滯且疏泄不通,如此一來,全身氣機循環和生長都會受到妨礙。因此,肝氣的疏通在轉骨調理中,也是不容忽視的環節。

臨床上開立轉骨藥方,會依男女性別及個別體質的不同,去做補氣、補血的比重調整,以及藥物加減。通常服藥三個月為一個療程,之後休息停藥一個月,讓身體養精蓄銳後再繼續下一個療程。除了直接飲用湯汁外,也可將藥材加入排骨或是雞肉一同熬煮,此種口味孩子也較能接受。

中醫師康涵菁推薦以下一個食補方「助脾排骨湯」提供大家參考,性味較為平和,可供家長烹煮給孩子吃,以食療的方式健脾養胃,促進營養吸收:

【健脾排骨湯】

材料:九層塔頭5錢、紅骨含殼草5錢、黃耆4錢、黨參3錢、茯苓3錢、白朮3錢、排骨適量。

做法:將藥材清洗過,用紗布包住後,放入鍋中,再放入排骨和7碗水,大火煮至沸騰後,轉小火持續燜煮至2碗水後,即可食用。

注意事項:若有感冒發燒、咽喉疼痛等症狀,則需先治療外感,待康復後再服用。

幫孩子按摩背部俞穴 疏通臟腑氣血助長高

除了藉由轉骨方幫孩子調理體質以外,家長們在家也可以幫孩子按摩背部,同樣對長高也會有所助益。因為,人體的臟腑精氣都輸注於背部的俞穴,臨床上可觀察背部皮膚的色澤溫度,以及是否有壓痛點,去評估五臟六腑的氣血是否有不通暢的情況。

每週最好有3天能從事跳躍的運動,例如:跳繩和打籃球,以適當地刺激骨骼發展。

每週最好有3天能從事跳躍的運動,例如:跳繩和打籃球,以適當地刺激骨骼發展。

因此,若是發現孩子的背部明顯壓痛點,就可以用輕柔的方式推開,以助疏通臟腑的鬱塞,使生長發育更加順遂。人體共有十二對俞穴,位置在脊椎的雙側的旁開1.5寸(可用孩子食指中指的橫幅做量測),建議可在睡前10分鐘利用溫熱毛巾熱敷加上按壓,便能達到不錯的效果。

日常助孩子長高:10點前上床睡覺、跳繩和打籃球

現代醫學認為,晚上8點到12點是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時候,故建議孩子晚上10點前上床睡覺為佳。若難入睡或是睡眠品質不佳,則可利用中藥來幫忙。飲食方面則是要避免甜食和油炸品的攝取,否則將影響到正常營養的吸收。此外,每週最好有3天能從事跳躍的運動,例如:跳繩和打籃球,以適當地刺激骨骼發展。最後,要特別提醒家長,勿在孩子面前表達對於長高的殷切期待,反而可能變成他們的壓力源,不利長高。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80342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