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在台灣宣布推出Surface Pro 7及Surface Laptop 3上市消息後,微軟隨後也在中國地區舉辦Surface系列產品上市活動,同時也邀請微軟產品長Panos Panay實際介紹稍早於美國紐約發表會上揭曉產品,其中更包含採雙螢幕設計的Surface Neo,以及雙螢幕手機Surface Duo。
微軟產品長Panos Panay
對於Surface系列機種的想法,Panos Panay認為不同的Surface產品就像是自己的小孩,每一款機種都是針對不同使用需求打造,因此並沒有特別偏重喜愛那一款產品,但也不諱言透露自己最近經常把Surface Duo帶在身邊使用。
Surface系列機種期望發揮更大軟硬體整合效果
而就Panos Panay表示,Surface系列機種實際上就是詮釋Windows作業系統與微軟旗下應用服務的最佳硬體設計,同時也強調沒有合適的硬體設計,其實也無法讓Windows作業系統與應用服務有最佳使用體驗,因此在每一款Surface系列機種均以慎重思維打造,藉此呈現完整Windows作業系統使用模式。
從Surface Pro 7仍鎖定2 in 1及不同操作模式的使用體驗,Surface Laptop 3則是進一步加強傳統筆電使用模式,Surface Pro X更是進一步發揮Windows on Arm架構設計,藉由與Qualcomm合作打造的SQ1處理器對應充足效能,並且讓機身厚度更為輕薄,同時也讓電池續航時間延長,本身則是進一步強化Surface Pen使用體驗,甚至可以直接隱藏在鍵盤保護蓋內側。
除了以真無線耳機形式呈現,並且支援Cortana、Office 365等服務的Surface Earbuds,微軟更將雙螢幕設計應用在採用Windows 10 X作業系統的Surface Neo,以及與Google合作、以Android作業系統打造的Surface Duo,強調將可帶來更好的多工使用體驗,藉此提昇工作效率。
Surface Pro X是基於Windows on Arm架構設計,搭載與Qualcomm合作打造的SQ1處理器 (形式上就是Snapdragon 8cx)
Surface Pro X以輕薄機身形式呈現,同時也對應更長使用時間
讓更多OEM廠商、開發者投入雙螢幕使用體驗設計
Panos Panay說明,之所以選擇在更早時間對外公佈此類產品,雖然勢必會冒著被競爭對手學習、模仿,甚至超越的風險,但是如果能與因此讓更多OEM廠商、開發者針對此類產品打造更多應用服務,如此一來更能推動現有PC裝置使用體驗改革。
Panos Panay說明雙螢幕帶動的多工使用體驗
至於針對目前許多廠商推行以單一螢幕可凹折形式打造裝置的使用體驗,微軟方面認為此類設計確實成為市場趨勢,但以現行使用體驗依然是實體雙螢幕設計較能帶動多工效率,同時對於OEM廠商、開發者來說也較能打造實際應用產品,或是推行對應雙螢幕使用體驗的服務內容,如此才有機會讓此類使用模式成為更大規模的市場發展趨勢,而非僅只是華而不實的話題設計。
Panos Panay在先前受訪時,其實也曾解釋為什麼Surface Duo並非採用螢幕可凹折設計,而是採用實體雙螢幕使用模式的原因,其中更說明希望能帶動雙螢幕使用體驗發展,藉此提昇更高的工作效率。
另外,對於Surface Duo採用Android作業系統,而非Windows作業系統的原因,微軟也強調希望能與更大使用需求與開發社群銜接,因此選擇與Google合作,同時也釋出多組開發工具資源,讓開發者能更容易打造對應Surface Duo,或是未來更多同款設計裝置的應用服務。
在先前說法中,微軟透露將可透過旗下工具組讓開發者透過單次開發流程,即可將原本對應Windows作業系統的應用服務,可以在更短時間內移轉至Android平台使用,並且吸引更多用戶族群。
Panos Panay說明Surface Neo搭配鍵盤配件的使用體驗
Surface Neo
Surface Duo
微軟期望藉由Surface系列裝置推動不同使用體驗,並且發揮軟硬體整合最佳化表現
Surface Pro X採用輕薄設計,因此能帶來更長使用時間等輕便使用體驗
Surface Pro 7
Surface Pro 7終於加入支援充電的USB-C連接埠設計
對應Surface Pro系列的不同配色鍵盤保護蓋、Surface Pen與Surface滑鼠
Surface系列人體工學鍵盤與滑鼠
Surface Earbuds可支援使用Cortana、Windows Teams、Office 365等微軟旗下服務
Surface Laptop 3 13.3吋 (左)與15.6吋 (右)
Surface Laptop 3 15.6吋
Surface系列機種
這篇文章 微軟強調 Surface 產品帶動軟硬體整合效益,雙螢幕帶動更大多工效率 最早出現於 滔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