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冠心病年輕化 篩檢避遺憾

慈善新聞網/ 2019.11.05 00:00

  應酬忙碌又有菸癮的大老板,嚴重胸悶、胸痛長達數月,稍走一下就很喘、胸很悶,被家人強迫掛急診,檢查結果讓他為之傻眼 -- 三條冠狀動脈已有兩條百分百阻塞。住院進一步檢查,又是令人震驚的訊息 -- 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從未想過的「三高」一次全中,再拖下去可能導致心臟衰竭,或引發心律不整猝死。這位病人年僅卅五歲。

  另一位心肌梗塞病人更年輕,才廿四歲,患有第一型糖尿病,長期控制,某一日突然胸痛發作,經抽血、X光、心電圖檢查,診斷出心臟左前血管中段阻塞住院。以上兩個案例,經放支架打通血管治療,躲過了死神的追擊,現已恢復健康。

  心血管疾病多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研究顯示,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普遍攝取過多脂肪、過高熱量,加上工作壓力、缺乏運動等因素,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平均年齡有逐年下降趨勢,但廿、卅幾歲就心肌梗塞,確實讓心臟內科醫師引為警訊。

  正常心臟位於胸腔內、胸骨後,約拳頭般大小,健康人體每天心跳約十萬次,打出八千公升以上血液,流經全身各處,廿四小時為維持人體正常運作而努力不懈。環繞在心臟表面的冠狀動脈有三條分支,是供應心臟氧氣和養分的重要血管,任何一條冠狀動脈出現狹窄或阻塞,就會造成心臟氧氣及養分供給受阻,導致心肌缺氧,抑制心肌收縮,使心臟無法搏出正常量血液,不穩定的心肌細胞影響控制心律傳導系統,就可能引起心衰竭或心律不整的猝死。

  「冠狀動脈心臟病」統稱為「冠心病」。多數冠心病人沒有明顯慢性症狀,有些人第一次發病就出現急性心肌梗塞,嚴重的甚至猝死。「心肌梗塞」的發生,最早來自於膽固醇沉積造成斑塊形成「冠狀動脈狹窄」,稱之為「粥狀動脈硬化」,當已形成的斑塊撕裂或破裂後造成血液凝集,形成血栓阻塞冠狀動脈,造成心臟缺氧,稱為「冠狀動脈栓塞」,心肌缺乏氧氣與營養供應,從起初的心絞痛到更嚴重的心肌損傷或死亡的「急性冠心病」,也就是「心肌梗塞」。

  預防因冠心病發生不可挽回的憾事,可透過多種方式篩檢,包括:一、靜態心電圖,二、運動心電圖,三、核子醫學檢查,四、心臟電腦斷層掃描(分為六十四切、二百五十六切、六百四十切)。

臺中慈濟醫院的六百四十切電腦斷層掃描儀(CTA),是篩檢心臟冠狀動脈疾病的理想工具,優點是大幅減少顯影劑使用量、降低放射線曝射劑量、縮短掃描時間,提供更快、更安全、更準確的診斷結果。

六百四十切電腦斷層掃描儀 篩檢冠心病的理想工具

  其中,六百四十切電腦斷層掃描儀(簡稱CTA),是篩檢心臟冠狀動脈疾病的理想工具。最大的優點是大幅減少顯影劑的使用量以及降低放射線曝射劑量、縮短患者檢查的掃描時間並提高檢查成功率、大幅改善心臟血管影像品質且提升診斷準確度,為患者提供更快、更安全、更準確診斷。

  所謂的六百四十切,其中「切」數代表斷層掃瞄儀器上的偵測探頭轉一圈可得到的切面圖像張數,六百四十切電腦斷層每轉一圈可得到六十四切十倍圖像資料。探頭的寬度覆蓋範圍由原先的三點二公分增加到十六公分,以心臟平均大小為十二至十三公分來看,掃描一圈就可以得到足夠的資料,大幅降低受檢者的輻射曝露時間與顯影劑使用量。掃描時間縮減至零點二七五秒,掃描厚度精細達零點五毫米,再加上其他軟硬體與電腦計算功能的進步,一圈掃描瞬間即能攝取心臟整個器官的三維圖像,閉氣時間可以縮短。

  罹患冠心症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症、糖尿病與抽菸。健保署傳統健檢是四十歲以上開始,男性超過四十五歲,女性超過五十五歲應注意健檢。如有家族史男性一等親小於五十五歲,女性小於六十五歲發病,或BMI(身體質量指數)大於、等於卅,已知膽固醇、血糖偏高,即使還沒有到卅五歲,為健康著想也可以自費檢查。

(撰文、攝影/林茂仁 臺中慈濟醫院心臟內科主任)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