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近日公布「26條措施」,開放台商投資興建機場等基礎建設。(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優傳媒記者胡智凱/台北報導
大陸近日公布簡稱為「26條措施」的惠台政策,當中第4條開放台商前往參與興建機場,被外界認為是在向華航、長榮招手。對此,經濟部官員表示,目前投審法規並未開放機場建設項目,不准台商從事相關投資活動;並認為26條措施「口惠,實不至」,國人就算因此賺錢也匯不回台灣。
大陸國台辦表示,大陸的民航市場發展迅速、潛力巨大,預計2035年前,大陸民眾每年航空旅客將超過14億人次,運輸機場的需求數量將達450座,對此「機遇」,台資企業若依相關規定取得資格,就可以參與民用機場諮詢、設計、運營、維護等業務。
對此,經濟部官員指出,根據目前國內投資審議法規,機場建設是在禁止之列;此規定是2013年10月1日由投審會所制定,當中不只是機場,其他像是公路、鐵路、捷運、下水道…等,通通不准。
經濟部官員表示,部內普遍認為「26條措施」是延續去年的「31條措施」,因為中美貿易戰使大陸經濟動能不足,所以希望引進台灣的技術、資本與人才來使自身經濟加溫。
官員強調,目前赴陸投資的問題,不只是大陸經濟下滑所衍生的高度投資風險,更在於「就算賺錢也匯不回台灣」,因此稱之為「口惠,實不至」。同時,也要注意關鍵技術被對岸所掌握。
經濟部投審會統計,從去年陸方宣布「31條措施」之後,截至今年9月為止,國內赴陸投資的金額大減56.9%,較去年同期減少了37.2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153.2億元),僅達到28.2億美元(約合新台幣874.2億元);說明「31條措施」確實沒什麼影響力,主要還是受到大陸國內經濟情勢,以及中美貿易戰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