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血癌的白血病是個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尤其是急性白血病,因為不治療就會往生;但即使治療,化學治療帶來的併發症也很嚴重,死亡率也相當高。
而慢性白血病疾病進展雖然較緩慢,但是最後仍會惡化,以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為例,慢性期大概五至六年後惡化到加速期,加速期大概六至九個月後惡化到急性期,而大部分進入急性期的病患,多半只剩下數個月的壽命。
所謂「骨髓」就像個大工廠,負責製造三大類產品──紅血球、白血球還有血小板。而白血病就是在白血球的製造過程中,訊號出了問題,導致生產線做出一堆錯誤產品,甚至影響到其他正常產品的製造過程和產品數目。
從只有移植到多元治療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治療白血病的重要方式。但是,如果找不到配對者,該怎麼辦?隨著醫學進步,以及對白血病更深入的研究,目前還有多種治療選項。
比較常見的白血病治療方案,有化學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標靶治療等等。標靶治療是最近很夯的名詞,也的確為白血病治療帶來了巨大的改變,不過僅針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有較好的功效。
過往,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化療後復發機會很大,只能等待造血幹細胞移植;但 2000 年「基利克」這類標靶治療藥物問世後,有近九成五的患者恢復正常生活,甚至完全除去有問題的染色體。
雖然功效顯著,但仍舊有些不美好,約有四成左右患者無法承受副作用,或是因藥物失效,甚至抗藥性而停藥。而且要認清的現實是,大部分的白血病都沒有像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一般顯著的癌症細胞特徵,可以讓標靶藥物做為標靶,因此還是必須考慮其他的治療方式。
大部分患者會經歷「化療」的過程,就是利用藥物來殺死惡性細胞,但具有許多副作用,包括掉髮、口腔黏膜破損等情形,患者在治療後也會十分虛弱。
不過,針對小兒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早期進行化療控制,長期存活率高達八成以上;但在成人可能只有三成左右,假如成效不理想,或是治療後又復發,就得考慮用更重的化療,或是考慮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以徹底根除白血病細胞。
中高齡患者也有移植機會
造血幹細胞的來源,包括骨髓、周邊血、臍帶血,早期大多是採集捐者的骨髓幹細胞,但現在高達九成使用周邊血幹細胞。
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前,患者須經殲滅療法,將體內的免疫系統「關機」,才能將外來的幹細胞植入,產生全新的血液細胞和免疫系統。
然而這個過程,無論是在移植前、後,對病人及醫護團隊的身心都是很大的考驗,因此過往只建議替五十歲以下的病人進行手術。超過這個年齡,或者器官功能不佳的患者,由於移植死亡率大於成功率,往往只能眼睜睜看著病情持續惡化。
為了改變這種結果,於是有了俗稱「迷你移植」的方式,讓中高齡病人進行較輕微的殲滅治療,只清除到可以植入他人的幹細胞,之後透過一些免疫抑制藥物與骨髓環境的調理,讓幹細胞能夠生長出來;雖然只是前面輕鬆一些,後面的過程還是很艱辛,但至少帶給許多患者希望,目前甚至已經有超過七十歲的移植成功案例。
至少守住最後防線
隨著分子檢驗技術進步與新的治療方式出現,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成績也不斷進步。雖然臺灣目前沒有較大規模針對移植存活率的統計,但根據美國骨髓資料庫的數據資料,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的存活率,已經從三成進步到五成,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移植存活率也從三成進步到將近六成。加上抗生素的進步及對於排斥反應的了解增加,醫師愈來愈有機會去避免移植相關不良併發症,進而使病患戰勝疾病。
依當前治療現實狀況,造血幹細胞移植仍是部份白血病患者存活下去的唯一希望。移植不是一條輕鬆的路,需要醫病雙方齊心協力,甚至家人朋友們的相互扶持才能成功。
【本文由大愛行授權刊登】
(撰文:楊舜斌,攝影:黃筱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