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美麗中華 帶您看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旅遊經/旅遊經/洪書瑱 2019.10.31 11:35

 

 

【旅遊經 編輯部報導】

 

 


珠繡技藝也是內蒙古非遺項目之一。(圖片提供/美麗中華)


蒙古族服飾匯集了圖文、刺繡、珠繍等手藝。(圖片提供/美麗中華)

 

好山好水好風光,豪氣的蒙古草原與一忘無際的塞北風光,總讓人心曠神怡,拋開束縛縱馬馳騁更是暢快,除了熱血奔騰的戶外活動,內蒙古的多個手工技藝更讓人神往,您知曉內蒙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蒙古包營造技藝博大精深,集技術於大成。(圖片提供/美麗中華)

 

蒙古包營造技藝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北方遊牧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基本上是一種「三段組合」的房屋,可以化整為零,輕捷便攜,材料能反覆使用,故於建造、拆卸、搬遷、修理都十分方便,能適應雨季和風季的氣候突變和人口增減的需要,創造了一種最適合北方惡劣氣候和遊牧生產的獨特民居。

 

蒙古包的製作工藝,可以說是蒙古族民間手工技藝的集大成者:包括架木的製作和裝飾,苫氈的製作和裝飾,各類帶子、圍繩、捆繩的製作和裝飾,傢俱和氈墊、布簾的製作和裝飾。集木工、女工、刺繡、雕刻、繪畫於一身,而且其工藝、造型和技法獨特,傳承久遠,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蒙古族民歌感染力與穿透力無遠弗屆。(圖片提供/美麗中華)

 

蒙古族長調民歌
 

長調是蒙古語「烏日汀哆」的意譯。「烏日汀」為「長久」、「永恆」之意,「哆」為「歌」之意。根據蒙古族音樂文化的歷史淵源和音樂形態的現狀,長調可界定是由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在畜牧業生產勞動中所創造的、在野外放牧和傳統節慶時演唱的一種民歌,是蒙古族全部節日慶典、婚禮宴會、親友相聚、「那達慕」等活動中必唱的歌曲、裝飾音。

 

 


呼麥是蒙古族特有的單人多聲表演藝術。(圖片提供/美麗中華)

 

呼麥
 

是蒙古族特有的單人多聲表演藝術,一人利用嗓音的低音持續聲部產生的泛音,與低音持續聲部形成兩個以上聲部的和聲。呼麥可一人演唱,也可多人演唱,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呼倫貝爾草原及呼和浩特市等地區,新疆阿爾泰山一帶的蒙古族居住地以及蒙古國、俄羅斯圖瓦地區也能聽到這種歌唱方式。這種唱法能唱出透明清亮、帶有金屬聲的高音聲部,獲得無比美妙的聲音效果。

 

頂碗舞
 

頂碗舞是蒙古族從元代承傳下來的民間舞蹈,根據史料記載,與佛教有著一定的淵源,流行於內蒙古各地,以盛行於鄂爾多斯地區的、在婚宴和喜慶佳節聚會上的頂碗舞最具代表性。傳統頂碗舞的動作沒有固定的套數。在聚會上,1人或2人頭頂茶杯或碗狀小油燈或碗,碗裡盛滿清水或奶酒,雙手各拿2個酒盅在歌聲和樂聲中翩翩起舞,動作、舞姿的變化越豐富多彩,充分展現出舞者的技藝、智慧和蒙古族民間舞蹈豐富、靈活、多變的特性。

 


蒙古族搏克是男兒三藝之一。(圖片提供/美麗中華;攝影/薛利東)

 

搏克
 

蒙古摔跤即「搏克」,是蒙古族「男兒三藝」之一,屬蒙古族傳統體育項目。搏克手在悠揚高亢的歌曲中跳著粗獷的鷹步列隊上場,比賽完畢又跳著鷹步向觀眾致意退場。

 

 


馬頭琴是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典型代表。(圖片提供/美麗中華)

 

馬頭琴
 

馬頭琴是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典型代表,無論是造型、製作材料,還是音質音色、音樂表現風格和演奏方法,均體現蒙古族的性格內涵,反映蒙古族遊牧生活的歷史形態,表達蒙古族對自然宇宙哲學性的思考和體悟。想知道更多關於內蒙古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訊或相關旅遊情報,請搜尋美麗中華粉絲團或官網。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