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葡萄桑颱風

「來自Mai''''Asang的聲音--布農族音樂Pasibutbut特展」  邀請您一同探索布農族音樂與文化的奧秘

大成報/ 2019.10.20 09:51
【大成報記者蕭宇廷/臺中報導】為呈現布農族音樂及其特有樂種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的歷史源流、音樂風格、族群文化意涵與保存傳習成果,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特別於文化資產園區辦理「來自Mai'Asang的聲音--布農族音樂Pasibutbut特展」,並於19日開幕,邀請到2010年文化部登錄的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布農族音樂Pasibutbut」保存者「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文化協會」為特展開幕演出,吟唱Pasibutbut、傳訊歌、凱旋歌及祭槍歌等多首傳統歌謠。

布農族是臺灣分布及活動海拔最高的原住民族,為名副其實的「高山民族」,善走善獵,凝聚力強。在其古老的部落生活中,祭儀繁多,高度依賴小米為主食,許多祭儀都和小米有關,如年初的「播種祭」,男子圍圈繞行吟詠Pasibutbut,藉著逐漸拔高且和諧圓滿的合音祈求天神賜予豐收。

文資局透露,「布農族音樂Pasibutbut」則是文化部登錄的第一項原住民族重要傳統表演藝術文化資產,並認定「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文化協會」為保存者,自2010年開始,協會參與文化部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布農族音樂Pasibutbut傳習計畫工作,由部落長老帶領年輕人練唱、傳承古謠,至今已邁入了第10年。近10年來,臺灣各地對Pasibutbut愈來愈重視,花蓮縣與臺東縣政府也登錄了11個保存團體,共同為傳揚Pasibutbut而努力。

為了讓國人更完整地認識布農族音樂與傳統文化的傳承脈絡,同時強化族群認同與推動保護傳承的生命力,「來自Mai'Asang的聲音——布農族音樂Pasibutbut特展」是國內首次以布農族音樂為主題的展覽,現場重現1943年黑澤隆朝採集的珍貴錄音,同時展出Qanitoan(加年端)社族人珍藏的isilulusan(祭事曆);而祭事曆是布農族特有的圖象式祭祀備忘錄,1925年首次向世人公開。

這次展出的祭事曆,則為首次對外公開展覽,對小米、祭儀與Pasibutbut彼此相關的布農文化而言意義重大。

文資局指出,布農族獨有的古老樂種「Pasibutbut」沒有歌詞,僅以o、e母音吟唱,其特殊的喉音歌唱方式發出多重泛音;所以雖合音結構為4部,實際聆聽卻像超多聲部的合唱,因此以「八部合音」美譽為人稱揚。

1943年日本音樂學者黑澤隆朝採集Pasibutbut,深受其音樂形式震撼;1952年,黑澤隆朝把該曲錄音寄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屬的國際民俗音樂協會(IFMC),引起當時知名民族音樂學者如Andre Scháeffner、Curt Sachs以及Jaap Kunst的注目。

從1960年代後期開始,臺灣音樂學者呂炳川、許常惠、吳榮順、曾毓芬等先後前往部落採集、研究,Pasibutbut 逐漸受到重視,部落人士也力圖傳承古謠;其中1999年成立的「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文化協會」,將保存布農族文化視為重大責任,組成「Lileh之聲」合唱團,帶領布農文化傳向世界各地。

特展展覽期間從108年10月19日至109年2月2日,還有5場深入淺出的「布農族音樂小學堂」,活動皆為免費參加,每場限額20名,更有機會獲得布農音樂CD,歡迎國人一同前來探索布農文化的奧秘,聆聽讓天神賜予豐收的布農美聲。



熱門關鍵字:

體育文化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