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過動兒不是壞孩子的代名詞

華人健康網/記者顏壯洪/台北報導 2019.10.15 06:00

「老師,為什麼我的小孩又被胖虎欺負了?」、「老師,班上的小明上課總是做一些怪異舉動,害我的孩子怕到不敢去上學!」,老師常常會遇到家長類似的反應,然後嚷著「為甚麼這些過動兒不去『特教班』啊?這樣不是影響我小孩的受教權益嗎?」。其實,許多人對過動症有不少誤解,特教老師有話要說。

過動兒不一定會打人,他們也會熱心助人!

特教老師陳雅婷指出,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中文名稱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這類孩子在人際關係互動上有時會因為注意力及衝動的特質而產生困難,例如:愛插嘴、講過就忘、情緒容易激動;但 ADHD的孩子通常很有活力,有創造力、熱心助人,這些正向特質也可能幫助他們在團體中受到歡迎。

霸凌問題並非只出現在過動症孩子身上,與ADHD特質也沒有直接關係。許多過動兒若從小未接受良好的醫療及特教資源介入,加上家庭互動模式扭曲,讓孩子們長期在學業及人際上受到挫折卻無法被支持,就可能引發像是憂鬱、焦慮,或發生霸凌等情緒性行為問題。

iStock-930436920

注意力不集中 不一定就是ADHD!

並非衝動、注意力不集中 就一定是ADHD

特教老師陳雅婷進一步說明,雖然可以透過ADHD量表初步篩選或評估學生,但只是代表「目前」的狀態,仍需深入了解背後許多影響因素,因為睡眠不足、壓力大也有可能會發生注意力不集中、情緒躁動的情形,若單純只用量表的測驗結果來判斷是很危險的,就像一個人在咳嗽,他可是喝水嗆到,不一定是感冒,就逼他吃藥,反而傷身。

台安醫院小兒心智科許正典醫師也表示,其實很多家長會過度緊張,因為孩子跟同年齡比起來,較為好動,總是靜不下來,就開始擔心是否有過動症傾向,但其實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太一樣,也許只是活潑外向,還是需要找專業的醫師進一步診斷。

由教育部國教署委託台北市立大學教育學院蔡昆瀛教授、吳怡慧教授帶領的特教團隊,耗費將近三年在全國多方調查及測試,編製出一套宣導ADHD兒童知能的系列教材「當老師遇見ADHD」adhdintheschools.weebly.com,除了讓老師能更理解ADHD,也幫助過動兒找到自己的舞台。

iStock-1022389748

不只過動兒,家長也需要心靈調適!

人會感冒 心靈也會感冒 尋求身心科醫師治療並不羞恥

有家長會覺得到身心科就診很羞恥,也擔心藥物治療會不會影響發育、副作用,陳雅婷老師表示ADHD用藥並非持續一輩子,許多成人以後可以依據自身情形來適度調整用藥時機,現階段可以先和學校特教老師以及醫師討論,通常經過藥物、飲食控制、行為訓練、諮商、班級經營、家庭支持、特教服務等等面向多管齊下,幫助ADHD孩子更瞭解自己、發展長處,他們未來多可以有不錯的發展,有時候不採取藥物輔助,反而會付出更多力氣和時間。

過動兒需要家庭、學校、醫療以及社會多方面一起來幫忙,其實需要協助的不只是孩子,家長受的心靈壓力可能更大,除了可以尋求如政府、教育機構等諮詢管道,亦可參加如「赤子心過動症協會」的團體,與其他過動兒家長相互扶持,聽聽大家的心路歷程,幫助ADHD孩子找出一片天。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04/78099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