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與新任郭家軍成員嘉義市議員載寧(左)、竹南鎮民代表陳怡樺(右)參與國旗屋升旗典禮/取自郭台銘臉書
優傳媒採訪中心/綜合報導
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幾乎是公認的「國旗控」,走到哪都帶著國旗帽,國旗幾乎成為他的標準識別;只不過外界對於郭台銘究竟為何如此酷愛、敬重這面國旗,卻很少有人知道。郭台銘昨(10)日在出席一場活動中,終於解開這個謎團,原來都是因為「異域」這本書。
民國50年,當時的自立晚報出現一篇連載文章,就叫「血戰異域十一年」,作者署名為「鄧克保」。講述的是一九四九年底從雲南往緬甸撤退的孤軍之奮戰及其艱難險阻。孤軍腹背受敵(共軍、緬軍),又得不到當時潰逃台灣的國民政府支援,只能依靠自身在複雜情勢中的戰略擬定及戰術運用,以及袍澤、親子的關係等情節,所交織成的一部感人肺腑戰爭文學作品。
這篇連載,到出書時才更名為「異域」,作者鄧克保,其實就是柏楊。一九九九年香港《亞洲週刊》票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異域》排名三十五。
郭台銘說,他昨天參加完北市府升旗,就在前往下個行程的空擋中不禁思考:國慶日歲歲紀念、國旗年年飛舞,為的是什麼?又是誰支撐國家到現在?這時他想起一個名字,就是國共內戰後期滇緬游擊大隊長張健生。
在中壢龍崗開設國旗屋賣雲南米線的張老旺,就是張健生的兒子,也是滇緬孤軍的後裔。
郭台銘指出,張老旺九歲跟著父親打仗,正是那個時代悲壯的故事裡走出來的人。他從大時代的分離中繼承了父親在異域為國血戰時的遺物,是由母親縫製插在山坡上以召集部隊的一塊布,那不是一塊普通的布,就是中華民國國旗。
這個真實故事,令郭台銘想起少年時,偷偷躲在棉被下閱讀著、當時被列為禁書的小說《異域》的過往。至此真相揭曉,原來郭台銘早在當年充滿著年輕人熱情、熱血時,就因為書中所描述的場景,把對國家的愛植入心中。進一步也把國家的具體象徵「國旗」視為心裡的軟肋。
中壢國旗屋前旗海飄揚/取自郭台銘臉書
郭台銘有感而發的說,張老旺來到台灣後,他把國旗作為米干店裡唯一的裝飾、不談政治、不收捐款,只接受外界捐旗,並連續25年自掏腰包舉辦國慶升旗典禮,令他深受感動!因此今年,他也共襄盛舉捐贈國旗,加入這片飄揚在社區與每一個人心中的美麗旗海。
郭台銘強調,當他在人群中大聲唱著國歌,眼前四萬面國旗一同飛揚,那種壯觀與感動,已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他突然找到了答案:因為無數像張健生隊長這樣的革命軍人誓死奮戰、因為無數像張老旺這樣的平凡民眾,為理念默默奉獻,國家才得以存續、才能培育出自由的花;我們的夢想才得以持續追索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