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喉嚨卡卡有痰,是哪裡出問題?中醫師說給你知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野人文化 2019.10.03 15:30

外界環境惡劣誘發人生痰,首先是空氣汙染,其次是飲食汙濁。即便是乾淨的食物,如果五味過於偏盛,都會刺激人體分泌黏液,特別是過於辛辣或者過於鹹的食物。

隨地吐痰當然是陋習,但是沒有人深想一步,中國人為什麼這麼多痰?痰涎是體內黏膜分泌的,分應激、被動分泌和主動滲出兩種。說白了應激被動分泌就是自身沒毛病,而外在環境惡劣,人體被迫分泌黏液以求自保。主動滲出是自身營養過剩, 體液飽和汙濁,通過滲出黏液排痰來自保。外界環境惡劣誘發人生痰首先是空氣汙染,其次是飲食汙濁。

當人呼吸到乾燥、骯髒、刺激、粉塵甚至是有毒的空氣的時候,鼻腔黏膜和上呼吸道氣管、支氣管就會自動分泌黏液。黏液可以黏附大量粉塵顆粒,還能加溫、濕潤空氣,以保證肺泡不受到傷害。如果保護不力或外界環境過於惡劣的話,顆粒過大,積攢多了人就會得矽肺病;顆粒過小的直接入血,傷害免疫系統和循環系統。這樣看來黏液痰涎就是一道屏障。

這些裹挾著骯髒穢物的黏液,通過擤鼻涕排出,或者通過鼻咽管從口中吐出,這就是痰涎。我小時候在山西省大同市長大,那時候還沒有煤氣,家家戶戶都燒煤。上中學早晨跑步完了,鼻孔都是黑的,吐出的痰也是黑的。現在大同好多了,藍天白雲,成了宜居城市。

有人說抽菸有好處,能促進排痰。這其實是謬論,把特點當優點,把因果顛倒了。抽菸導致生痰,這就是應激性被動反應,而不是通過抽菸把肺裡的痰排出來。其實每個人都有感覺,到了一個空氣清新的地方,很少會有痰。即便是菸鬼居然很少會有抽菸的欲望。原因就是不需要刺激。就像人食欲好不需要太多佐料一樣。

導致被動應激生痰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飲食汙濁,這是口腔和食道乃至胃壁分泌黏液,以中和、稀釋或黏附有毒有害的食物飲料,再通過咽喉口腔嗽出體外。即便是乾淨的食物,如果五味過於偏盛,都會刺激人體分泌黏液,特別是過於辛辣或者過於鹹。如果食物本身有問題,食材變質、味精雞精或其他添加劑過多、地溝油等等,會導致黏液分泌過多或過於激烈,甚至會通過喉咽反射刺激神經,把嗽痰、吐痰變成嘔吐,痰涎胃液甚至膽汁連同食物一併排出。

我不願意到外面吃飯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害怕食物添加劑,自己的鼻子和嘴都比較刁,聞著不對會噁心當然也就不吃了,聞了沒事兒吃一口不對,也會馬上吐出。否則吃下去就會不停地漾出痰涎、不停地吐痰。當然有人會說這是矯情,其實呢健康的人應該具備這個本能,聞了嘗了不對就不吃。粗魯、愚鈍和麻木的人吃嘛兒嘛兒香,連痰都不吐,留下的是危機和隱患,藏汙納垢,說不定以後身上長個瘤子、疙瘩,中醫稱之為痰核兒。

飲食過飽也會導致胃壁蠕動遲緩呆滯,導致胃內黏液上漾,也是生痰的主要原因。再有就是吃了高蛋白難以消化分解的食物,人的唾液也會變得稀薄清稀,人會感覺漾清水,睡覺會流口水,舌頭會變得胖大有齒痕。

現在糧食和食品安全問題很受重視,人工種植和飼養過程中亂用化肥、農藥、激素直接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吃了問題食品,人會分泌消耗自身的精血、津液,分泌成痰涎來保護自身,長此以往人體就會虛弱。

人體若沒有外界誘因主動分泌黏液,只能說明人體營養過剩了,這種人中醫稱之為痰濕體質,應當控制飲食,避免過多營養物質的攝入,特別是助長痰濕的牛奶、煮雞蛋、水果、冷飲、啤酒。當然還有海鮮,特別是海參。

痰涎這個東西既是病理產物,又會變成致病原因。中醫認為痰生百病或怪病多痰,就是說痰影響了津液的代謝迴圈,堵塞的經絡臟腑不同,導致發病也千奇百怪、症狀各異。

與有痰能吐出、有涎能流出相比,有痰涎而不能滲出造成的危害更大。比如咳嗽、哮喘發作的病人,如果能將痰涎黏液咳出,無論多麼劇烈都無關緊要。要命的是黏液不能分泌滲出,會形成黏膜下水腫,如果堵在了咽喉和氣管,人就會被憋死。這時候就需要急救用的激素噴霧,迅速消除水腫。儘管是權宜之計,治標不治本,但是救命要緊,更嚴重的就得做氣管切開插管了。

另外,已經分泌出的痰涎、黏液,如果不及時咳出嗽出,也會堵塞氣管支氣管造成窒息。我從小受我媽的影響喜歡中醫,想做醫生,可是當年宣傳醫生的先進事蹟往往都是搶救窒息患者,衝上去嘴對嘴替病人吸痰。這事兒讓我看了直噁心,一度甚至動搖了我學醫的信心。後來上醫院實習工作,看到了電動的吸痰機器和呼吸機,這才放了心。家裡如果有老人需要照顧的話,也應該配備相應的手動吸痰的工具,以備不時之需。

從治病求本的角度來講,服用化痰散結、利水滲濕的中藥,比如陳皮、橘絡、絲瓜絡、萊菔子、蘇子、蒼术、厚朴,能夠有效改善痰濕體質,除了能減肥、患者身上長脂肪瘤的也能逐步消除。當然這一切都基於忌口的基礎上。

本文出自野人文化《知己:從頭到腳,用漢字解說53個身體部位的運行奧祕,掌握中醫養生精髓》一書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145/78054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