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突然不上學了,家長得及時採取行動。(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開學都一個多月了,但如果家中小朋友依舊出現拒學、懼學的情況,面對「拒絕上學的孩子」該怎麼辦?臨床心理師提供5大建議,有助於家長打破孩子拒學的惡性循環,除了及時採取行動、與學校保持溝通和合作之外,更重要的還可以透過讓待在家變得「無聊」,讓孩子早點適應校園。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饒怡君表示,拒學(school refusal)或懼學(school phobia)行為,往往是學生在校園適應遇到困難時的一項警訊,研究指出,約有1至5%的兒童有「拒學行為」,男女比率相近,可能發生在任何年紀,尤其好發在剛進入新的班級、新的學校或過完寒暑假。
拒學行為常見症狀,包括孩子會以各種身體不適請假或遲到;抗拒上學、發牢騷或哭訴、生氣,甚至當被強迫起床上學時,可能會口頭威脅或出現自傷的行為,也可能以肢體、言語攻擊家人;同時性格上變得退縮,與同儕漸行漸遠,也可能沉迷上網,造成日夜顛倒、作息混亂。
饒怡君強調,拒學最怕變成惡性循環,孩子不斷猶豫「要不要去上學?」,想到學校就不舒服、緊張,暫時不想反而覺得輕鬆、擺脫不愉快,因此,最後決定「先不去上學」,如此反覆掙扎,一旦持續時間越長,回到學校的阻力就會越大,還可能進一步造成學業成就低、家庭衝突及人際疏離等問題,甚至長期下來演變成繭居在家,影響到未來生活與獨立。
饒怡君指出,家長面對孩子出現不上學的警訊時,應該與學校建立密切的溝通管道,積極尋求專業協助,才能避免問題惡化,同時可參考哈佛大學健康出版社(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以下5大建議:
1、及時採取行動:沒去上學而累積的作業和欠缺的人際交流經驗,會像滾雪球般逐漸累積,最後讓孩子的問題越變越大而無法控制或是難以改善。如果發現孩子有拒絕上學的傾向,請立即關切孩子的狀況,只要拒學行為持續超過一、兩天就應趕快處理。
2、分辨清楚孩子的狀況:溫和地詢問孩子讓他逃避去學校的原因,找出孩子問題的源頭,是因為人際關係出了問題?還是遭到同儕霸凌?或是因為在教室感到焦慮?擔心學業表現或上台報告?
3、與學校保持溝通和合作:學校是家長在面對孩子問題時最重要的夥伴,與學校輔導老師、心理師和社工師等人保持聯繫,提供你所知道孩子為何掙扎上學/不上學的任何訊息,透過學校與家長的合作往往有機會找到孩子拒學的原因,也有機會透過老師和同儕,慢慢逐步地讓孩子回歸校園。
4、堅定自己的立場:保持同理心並堅定孩子必需要上學的立場,告訴孩子你有信心他/她能夠面對害怕,告訴孩子即使出現各種身體不適的症狀,都不會有危險性,是可以上學的,這可以讓孩子學會在緊張焦慮時還是能持之以恆去做該做的事,如此可以讓孩子覺得自己有能力可以直接面問題。
5、讓待在家變得「無聊」:如果孩子已經有拒學的傾向,別讓孩子在家看電視、上網或睡覺,關掉電視和網路,讓孩子在家就像在學校一樣需要學習、打掃等,不能躺在床上睡覺。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