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多國研討防災議題 環境共存永續經營

慈善新聞網/ 2019.09.26 00:04

以「全球防災與永續經營」為主題舉辦2019年「第五屆慈濟論壇」,安排專家學者前往中研院參加國際學人災害科學與人文交流座談會。(攝影:詹進德)

撰文/顏福江、李佩璇攝影/詹進德、顏天賜、許金福

  時序入秋,結束了盛夏颱風季節,惟氣候變化莫測,生活在寶島臺灣的國人,必須時時居安思危,尤其人為導致的環境災害更是難以有效控制,第五屆慈濟論壇透過多國專家學者的呼籲,提醒人人應該進一步省思「人如何與環境共生息」,從發生在臺灣的921地震二十周年、莫拉克風災十周年為例,若災難破壞日常秩序,人們面對生命財產遭受的威脅,必須在互助中發揮強韌的適應力。

透過多國專家學者與臺灣一起交流防災議題,也為人類與環境共存表達永續經營的目標。(攝影:詹進德)

  慈濟基金會表示,自今年五月起,慈濟與高雄科工館、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中央氣象局合作推出「莫忘那一年─防災教育特展」,祈願當我們一次次面對驚世的災難之後,更要戒慎虔誠從心發起警世的覺悟,當慈濟人再次向社會大眾推廣回顧921之際,證嚴法師曾開示「回到善念生起地當下!」亦是期許人人「莫忘那一念、莫忘那一人」,感恩在當下、善念由此生。

慈濟基金會自今年五月起,慈濟與高雄科工館、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中央氣象局合作推出「莫忘那一年─防災教育特展」,第五屆慈濟論壇也安排團隊前往新店靜思堂巡禮展區。﹝攝影:顏天賜﹞

  根據世界銀行於2005年發表的《天然災害熱點:全球風險分析》,臺灣面臨災害威脅的程度高居世界第一,而921地震雖然是世紀大災,慈濟人卻在賑災的過程中,猶如《法華經》內〈從地湧出品〉經文描述一般,來自臺灣各地匯聚的善念、世界各國齊聚的救援團隊,展現一方有難、十方馳援的慈悲身影,「菩薩從震裂的土地中紛紛湧出」。

  另外,根據國濟緊急災害資料庫(EM-DAT)自1990年迄今的統計顯示,儘管災害在臺灣造成的傷亡人數有逐漸下降的趨勢,然而,受影響的人數卻隨著災害次數增加而攀升,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無常,慈濟人希望將防救災的概念落實在日常,更要從災難中去調整腳步,因此早在921當年,慈濟能得以迅速投入急難救助,依著是志工組織以社區為單位,以建立守護地方鄰里的網絡系統。

  此後,為了更進一步因應救災需求,陸續有延伸出「慈悲科技」的賑災設備,而今年的論壇與會專家學者,也安排前往大愛感恩科技、臺北慈濟醫院、中研院等各的參訪,就是希望也將臺灣地防災能量,結合慈善與醫療、科技與人文,向各國分享交流,防災、減災不只有硬體上的實際改善,更要從人心淨化、減少物慾,人人善待環境、尊重生命,才能達到社會祥和,期許天下無災無難。

結合慈善與醫療、科技與人文,向各國分享交流,防災、減災不只有硬體上的實際改善,更要從人心淨化,團隊前往臺北慈院參訪。﹝攝影:許金福﹞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