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治療常遭遇抗藥性以及腦轉移的瓶頸。(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今年46歲的陳女士,5年前接獲新工作,為了保持最佳狀態上工,決定治療長久以來的睡眠打鼾問題,沒想到卻意外發現兩側肺部各有1.8公分及1.3公分大腫瘤,確診為晚期EGFR基因突變型肺腺癌,靠合併使用雙標靶治療,近4年未復發。北醫最新本土研究發現,該療法可大幅減少抗藥性及肺腺癌腦轉移。
肺癌已連續7年居國人癌症死亡第一名,每年有超過1.3萬人罹患肺癌,死亡人數達9372人,且有逐年上升的現象。
北醫團隊是針對55名、年齡平均介於50到70歲的肺腺癌患者進行本土研究發現,有別於過去肺腺癌一線治療化療使用近半年會產生抗藥性、單用小分子標靶藥物抑制腫瘤生長近1年也會產生抗藥性而言,若採用合併抗血管新生的雙標靶治療,可減少抗藥性、腦轉移等機率。
台北醫學大學人體研究處人研長李岡遠表示,晚期肺腺癌患者當中,超過5成有EGFR基因突變,標靶藥物的治療效果十分好,甚至病人初期感覺有如「仙丹」,不過,治療瓶頸卻卡在隨後出現的抗藥性,而雙標靶治療就可以突破這一點,讓腫瘤無惡化可拉長到逾1年半。
關鍵就在於腫瘤微環境的改變,李岡遠說,腫瘤微環境是腫瘤製造出抵抗免疫細胞、容易獲取養份適合生存的環境,而合併了抗血管新生的雙標靶治療,即可抑制新生血管、阻斷腫瘤獲取養份,幫助現有藥物更有效。
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馮博皓強調,尤其肺腺癌EGFR基因突變患者腦轉移高達7成,而研究中亦發現,單使用TKI標靶治療的患者,近6成發生腦轉移,而使用雙標靶患者僅有2成發生腦轉移,顱內控制率達8成,顱內無惡化時間可超過4年,對患者是新的希望。
馮博皓說,合併抗血管新生的雙標靶治療做法,在其他癌症的治療上也有初步驗證,不過,目前健保雖有給付肺癌標靶藥物,但雙標靶治療病人需自費,每個月約花費5萬元左右。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