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2019亞當計畫體現多元藝術社群影響力

民生@報/ 2019.08.15 16:55

【文/陳小凌】第三屆「亞當計畫」,以「藝術家跨國發展創作」為核心訴求,於8月15日至18日在大稻埕戲苑盛大登場。「亞當計畫」年會吸引亞太及歐陸地區藝術家、策展人和場館經營者等逾250人參與,推出「藝術家實驗室」(Artist Lab)駐地創作呈現、「新作探索」(Kitchen)與「交流與論壇」(Assembly)三項主題活動,4天內總計19場展演,綻放亞太多元的藝術能量。

 

第三屆「亞當計畫」揭幕。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開幕會上特別安排讓與會藝術家們「寫春聯」,以此為年會揭開序幕。透過共同書寫,傳達對話與分享、實驗與創新的亞當精神,也呼應今年亞當計畫的主軸:「社群」。臺北市文化局副局長陳譽馨表示,今年的主題是希望藝術家們與城市有更深的互動,七月中已開始在臺北駐地,期待臺灣的自由氛圍,可以讓大家的集體創作累積更多的藝術能量。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總監王孟超表示,亞當計畫是使用一魚多吃的方式,透過一個計畫,和各國的場館及藝術節有更進一步的關係,並匯集臺灣、亞太及歐陸各地的藝術家及策展人。

 

策展統籌林人中表示,第一年的亞當計畫希望把亞洲太平洋地區重要的人事匯聚到臺灣,第二年則讓藝術家用策展人的角色來討論跨文化的藝術生成,今年想討論的是,社會參與式藝術對於臺灣及亞太地區和全球當代藝術發展的關係是什麼,這不是藝術介入社會的方式,而是藝術家如何生活在這個社會場域裡面,而他們的創作也正反映、記錄我們的時代。

 

與會藝術家們「寫春聯」。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亞當計畫今年與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紐西蘭Creative New Zealand及台北國際藝術村等國際聯盟夥伴一起打造「藝術家實驗室」,由日本劇場導演石神夏希(Natsuki Ishigami)擔任客席策展,並由臺灣藝術家温思妮、菲律賓藝術家JK Anicoche擔任協作者,以「藝術(與)社群」為主題,聚焦在藝術家與城市的互動關係,探討LGBTQ、移工、社會運動及原住民等社群議題,側重藝術家如何走入地方、社群及日常生活的場域,及如何投入與進行社會參與。

 

「藝術家實驗室」匯聚來自菲律賓、紐西蘭、澳洲、香港、新加坡、日本、印尼、柬埔寨、南韓、保加利亞、加拿大及臺灣等12國共12位藝術家,從7月22日起開始駐地田調與創作,總計4週。期間曾與臺灣第一位原住民(布農族)變裝皇后「飛利冰」探討性別氣質及性傾向議題,走訪萬華龍山寺、華江整宅—臺北水窗口、民權西路小菲律賓區,並與臺北車站移工、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的黃國堯牧師與同志基督徒、阿美族溪洲部落耆老「英雄阿公」、古風社區維修站「小白屋」的社區營造團隊進行交流,對於臺北各地的東南亞地景,以及在地社區規劃與活絡的案例,都有更深的認識,並將於亞當計畫年會中分享他們的駐地創作成果。

 

「新作探索」將有6組製作呈現,6組跨國製作中有2組為去年亞當計畫「藝術家實驗室」之作品延伸,分別為新加坡藝術家Norhaizad Adam以「膠帶」為媒材,融入馬來群島傳統習俗的《Delay》,及蘇郁心及Angela Goh揉合多項藝術形式與素材的《克賽諾牡丹預報》。其餘4項製作包含《未來之道》、《打開羅摩衍那的身體史詩》、《我是選美皇后》、《Shampoo is Telling A Story》, 以各種呈現形式探討族群文化、日常生活背後所牽扯之政治、經濟及社會環境議題。

 

「交流與論壇」單元包含「亞洲之窗」及「案例研究與討論」,將透過一系列的跨領域講座、工作坊及對談呈現國際上各當代表演藝術計畫的最新視野。「亞洲之窗」邀請6組國際策展人參與,包含東京藝術節節目策劃橫山義志、廣東時代美術館策展人潘思明、國際藝術獎The Visible策展人Matteo Lucchetti及Judith Wielander、旅Jejak Tabi策展人Helly Minarti、C-Lab臺灣聲響實驗場計畫主持人林經堯及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策展人高翊愷,透過對談探討當代表演藝術對於社群議題、國家政策及國際賽事的影響。

 

在「案例研究與討論」中,由四組藝術家及藝術組織進行4場主題式的討論,帶領與會者看見當代表演藝術的國際脈動,包含小事製作《週一學校》、新加坡戲劇盒、原型樂園、澳洲藝術家Madeleine Flynn、柬埔寨Sa Sa Art Project、澳洲A Center for Everything及印尼ruangrupa藝術家們將進行交流與論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