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育一向填鴨,尤其分數導向的教育,把孩子訓練得很會考試,卻不一定有思考的能力。(圖/作者鄭怡華提供)
作者/鄭怡華
去年初期末考前的最後衝刺,女兒帶回的功課,除了原本的習作外,還多了五張國數卷。數學考卷上的三位數除法,她幾乎不會,結面腔的爸爸壓著脾氣陪解,爺倆一直忙到8:30才吃晚飯。事後我check班群才知道,課本上沒有,老師也沒教.....「這是要逼孩子補習,還是要忙死家長?!」一旁的女兒竟搭腔:「其實我們在白天,已經利用下課時間寫了三張考卷。」
總之,那天等她寫完功課梳洗上床,關燈的剎那已是22:18,(班上有同學寫到半夜12點)。以前,她還能自擬考前復習計劃,按部就班練習國字五遍;這次,連趕完功課都十分勉強。
雖然知道台灣教育一向填鴨,但沒想到國小三年級就這樣。
每當法文老師提起歐洲小學的功課,女兒哀聲連連羨慕到極點。比如,最近剛過的聖誕和新年假期共17天,他們的功課是:五頁日記,讀法文,說法文,和到戶外玩。功課多少不重要,重點是,學習的自主權交回孩子手上。他們做自己的主人,小到出門要不要穿外套,大到高中畢業後要不要繼續升學,他們做決定,也完全負責。而這種全人教育的精神,或許可以從他們的出題模式看出端倪。
他們從小的課本沒有是非和選擇題,(幼稚園有“連連看”),一切著重推理、思辨和分析的能力。法國高中會考,最為國人熟悉的「哲學」科,三大題中選一題申論,足足有四個小時可以發揮,考生要用強而有力的結構和論述,來lobby 自己的觀點。姑且不論閱卷人的主觀因素,這種形式確實跳脫了死知識的窠臼。反觀我們的學測,光看題目就令人頭皮發麻,算的背的猜的,100分鐘內寫完滿滿15頁。
分數導向的教育,把孩子訓練得很會考試,卻不一定有思考的能力,至少,我的孩子功課多到沒有時間動腦。總之,我不認為寫評量寫到吐,能有什麼正面學習效果。如果不是女兒會崩潰大哭,還會爬起來點小燈偷寫(她真這樣過),我這次是不會「放任」她寫完功課。
最後,容我用女兒的三張作業做結論:圖一,她因為圈答的弧度不夠「漂亮」,英文習作從A+變成A-;圖二,是非題沒規定要「對的打圈」,結果她「對的打勾」,全被扣分。至於,數學直式到底要不要用尺,早從親師論戰鬧上了新聞版面。
圖一因圈答的弧度不夠「漂亮」,英文習作從A+變成A-。(圖/作者鄭怡華提供)
圖二是非題沒規定要「對的打圈」,結果她「對的打勾」,全被扣分。(圖/作者鄭怡華提供)
圖三顯示教育的矯枉過正,究竟數學直式需不需要用尺,早就鬧上過新聞版面。(圖/作者鄭怡華提供)
教育不抓方向卻管這種細節,難怪家長的集體焦慮日益嚴重,我身邊自學和考私校的孩子,也一年多過一年。
作者介紹
鄭怡華在新聞界衝鋒陷陣13年後,加入自由撰稿人的行列,游走在電子與平面媒體之間。期間曾跟隨夫婿旅居倫敦、馬尼拉和日內瓦,八年的旅外歲月,深受不同文化的衝擊,體悟不同的生活經驗。
目前舉家遷回台灣,白天創作學習當義工,晚上燒飯洗衣帶小孩,期待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平凡生活中,調出不平凡的生命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