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颱風 青鳥行動

楊泰順看台灣》2020選舉仍是兩黨對決

優傳媒/ 2019.07.23 10:36

2020大選彷彿美食當前,各方勢力都想分杯羹。(圖/優傳媒製)

 

作者/楊泰順(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台北政壇的特質就是熱鬧。藍營初選甫結束,郭是否脫黨參與2020總統大選,耳語從未止歇;台北市長柯文哲近來加大火力,辛辣言語猛轟藍綠,彷彿2020捨我其誰;喜樂島聯盟也顯得按耐不住,準備組黨證明寶刀未老;第三大黨的時代力量,則因定位問題,黨內齟齬不斷。2020大選彷彿美食當前,各方勢力都想分杯羹。

 

然而,台灣長期以來遭到統獨切割,全國性的選舉是否有第三勢力操作的空間,躍躍欲試者恐怕需要更為謹慎。畢生研究政黨政治的法國學者杜瓦傑,五十年前便已體會,選民習慣上的思考乃非黑即白、非左即右,走中庸之道只存在於理性的想像,很難形成穩定的政治力量。尤其在台灣,要在統獨間把話說清楚,恐怕更是難上加難。

 

五十年前的觀察,在台灣其實不難找到印證。以去年九合一選舉為例,越接近選舉投票日,便可以觀察到兩大黨的認同度均有凝聚的趨勢。一家民調公司在去年7月30日調查時,受訪者僅23.1%認同國民黨,14.6%認同民進黨;但10月1日同一家再作調查,國民黨的認同度已上升至32.7%,民進黨則為25.1%。兩黨以外的政治人物,若看了七月份的調查便以為選民的政黨附著度不強,以為可以吸引中間游離選票而選擇一搏,很可能到了投票日前才發現失算。

 

今天回頭檢視,去年10月的民調結果,對最後的各黨得票率,確實具有令人驚訝的預測力。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最後以48.8%的得票率,大勝民進黨的39.2%,依中選會公布的投票率66.11%,計入後國民黨取得選民32.26%的支持,民進黨則為26%,與選前民調的數字幾乎完全一致。

 

為了挽回敗選頹勢,蔡政府從今年一月起做了不少努力,如拉高批判一國兩制、指責韓國瑜無心市政、聲援香港反送中、罷韓聯署、美國軍售挺蔡、農舍違建等,但以本周民調數字觀察,這些努力似乎徒勞無功。根據同一家公司的最新民調,國民黨的認同度已上升至38.7%,民進黨降至19.9%,時力黨則為11.6%。目前距離大選還有六個月,選民板塊當然還有挪移的可能,但蔡政府在過去六個月已做了那麼多努力,聲勢卻不升反降,期待未來六個月會有戲劇性的變化,恐怕不切實際。

 

但民進黨勢弱是否為第三勢力創造了出頭的機會?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明年除了總統還有立委選舉同時進行,而首長與民代同時進行選舉,常因彼此拉抬而有利於政黨固票。例如,美國總統選舉領先者常會出現助攻同黨參眾議員的效果,稱之為「總統的衣襬效應」;相對地,民代的地方經營當然也有利總統選舉的催票。根據民調,兩黨支持者對本黨立委候選人或不分區政黨票的忠誠度,雖略低於對總統的支持度,但也均有85%以上表示會支持所屬政黨(國民黨還稍高),顯示兩個選舉間的相關性。第三勢力缺乏全面性的立委參選人,僅憑個人魅力便企圖瓜分總統選票,困難度不言可喻。

 

第三勢力若要突圍而出,最大的機會便是爭取中立選民與年輕選民的支持,因為缺乏政黨認同的這兩個族群,較有可能選擇兩大黨以外的候選人。但這兩大族群均偏向政治冷感,如39歲以下的選民,竟有高達21%表示他們不會去投票;中立選民也有31%,表示沒有興趣投票。相對於60歲以上選民與政黨認同者,只有平均約6%表示不會投票,第三勢力的潛在「票倉」顯然投票意願偏低。當然,類似周子瑜事件,也可能激發中立與年輕選民的投票意願,但缺乏政黨認同也代表這個族群的偏好難以掌握,特定事件會催出第三勢力票,但也可能造成為兩大黨灌票的效果。

 

在台灣當前的政治氛圍下,目前確實看不到第三勢力有太多的著力點。執政不力是事實,但在位者為了移轉民怨必然會將議題轉向意識形態,過去六個月「顧主權」、「反併吞」等被喊得震天價響,便顯然是運用這項策略的表現。但這些訴求也會加大在野黨的反彈聲量,使得選戰競爭更趨兩極化,第三勢力希望討論的公共議題反而遭到邊緣化。以目前的議題走向而言,2020年的選戰必然還是兩黨相爭,第三勢力,除非智商不到70,否則應該不會選擇加入戰局。

 

作者簡介

楊泰順,1987年獲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政治學博士,師事選擇學派大師Ostrom夫婦,博士論文於1989年被美國政治學會推舉為該年度全美政治思想類最佳博士論文。其後返國於國立政治大學任教。

1994年當選省議員,1998年底因政府推動精省離開政壇,於次年進入文大政治系及政治研究所任教,自此以公共知識份子為職志,在各媒體撰稿介紹正確的民主政治理念。著有《到憲政之路》、《民主與社會》、《建立遊說活動管理制度之研究》、《利益團體政治》、《被誤解的國會》、《國會政治解析》等書。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