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慈濟月刊提供
攝影/黃筱哲
二○一八年「洋垃圾」來襲,
導致回收物價格暴跌,廢塑膠、廢紙堆積難以消化,
也突顯臺灣回收體系中存在已久的問題──
分類不完全,再生有困難,甚至讓資源變垃圾。
廢棄物有增無減,也不可能憑空消失在這片土地上;
是垃圾或資源,取決於你丟棄的那一刻,
若是現在怕麻煩,未來將成為大麻煩。
「最近價格很不好啊,尤其是紙類。」談起回收產業,無論是個體回收戶或者是地方型資源回收場,大多會給出這樣一個結論。
價格暴跌,約莫是從二○一八年初開始;不僅如此,個體回收戶送往回收場的物資,也被嚴格檢視,以往紙板、廢紙跟飲料紙容器可以混在一起賣,如今要明確分類才可能被收購。
原因出在哪裏?與國際局勢原來息息相關。中國大陸二○一八年一月起,禁止進口二十四種廢料,其中包括夾帶生活垃圾的廢塑膠、未經分類的廢紙等。突如其來的禁令,對全球的回收系統造成影響,西方國家回收物一時無處可去,這批「洋垃圾」於是流到鄰近中國大陸的東南亞區域,臺灣自然也在此列。
這些來到臺灣的固體廢棄物,以紙類與廢塑膠類為最大宗。根據海關統計資料,二○一八年上半年,廢塑膠進口量約二十四萬噸,較前一年同期增加了二點六倍;而廢紙則是進口七十七萬噸,上升了一點三倍。
海外廢棄物中夾雜不少生活垃圾,不免對臺灣環境造成污染,更對臺灣回收市場與回收價格造成不小的衝擊,以受到最大影響的廢紙為例,從二○一七年的每公斤五元左右,到二○一八年一度降到一至兩元。
丟棄之前想一想
大環境的起伏影響著處理廠、回收商的回收項目與利潤,但不論市場如何起伏,慈濟環保志工們依舊日日回收、仔細分類,不讓可以再生的資源被送進焚化爐。
縱然臺灣資源回收率已高達五成以上,仍有許多廢棄物品被當成垃圾丟棄,未能再生延續物命。而進入回收系統的廢棄物,後續開啟的將是一連串的回收奮戰;保持乾淨的、能確實被辨認分類的,可以一路戰到最後再生,混雜材質、髒污、上游大廠不收的,最後仍難逃成為垃圾的命運。
無論是哪種材質、用品,減低使用量才是正解,珍惜物命的態度才是源頭。要讓手中的廢棄物、用不著的物品變成資源或垃圾?丟棄前,好好想一想。
【本文為「慈濟月刊」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