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人們,對「烏龍茶」這茶葉名稱並不陌生,但台灣仿間所稱的烏龍茶,包含了各式各樣的茶類,例如「高山茶」、「包種茶」、「凍頂烏龍茶」這是為什麼呢?
狹義而言,烏龍茶指的是半球形包種茶,例如「凍頂烏龍茶」、「高山茶」。廣義來說「包種茶」、「鐵觀音」、「東方美人」這些部分發酵茶都算是烏龍茶,不過因製法不同而風味各異。
烏龍茶的起源
烏龍茶有很多的傳說記載,目前公認的烏龍茶是從福建的武夷茶改進而來,明末清初王草堂的《茶說》是相關記載的最早文獻,指出這是一種經過萎凋、做青、炒菁、揉捻、乾燥,等步驟製成的半發酵茶類,稱之為青茶,中國大陸又將青茶稱作烏龍茶。
台灣的烏龍茶發展
階段一:台灣烏龍茶,承襲大陸武夷茶的製法
台灣的烏龍茶可以追溯到150年前,由福建移民攜帶武夷種烏龍茶苗來台種植,仿造武夷茶工法製成烏龍茶。1860年代清朝開放台灣府與淡水港為通商港後,台灣茶葉外銷英美,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主力。
階段二:台灣包花茶,烏龍茶經醺花加工處理
在清朝同治十二年間,茶葉不景氣導致外銷茶葉滯銷,於是茶商遂將滯銷的茶葉運往福建,但台灣茶在大陸名氣不夠,雖甘醇卻不香,福州茶商遂將台茶以花草薰香後銷售,這是台灣包花茶的開端。
階段三:南港包種茶,南港製茶法的流行
1881年福建包種茶製法引入台灣,茶商以兩層毛邊紙包裹茶葉成四方形狀,外層印上商號,稱為「包種籽茶」,俗稱包種茶。1910年南港大坑的茶農魏靜時改良製茶法,不必薫花也能製造出自然清香,這種包種茶的獲利比傳統烏龍茶更高,1920年代日本政府於各地舉辦「南港式製茶法」茶農講習,遂在台灣茶業界中逐漸流行,成為現代包種茶製法的基礎。
階段四:全台各地特色包種茶,布球揉捻機的流行
1930年代日本人認為條狀的台灣包種茶外型不優美,缺乏穩定性與重量感,為增加海外市場競爭力,推廣包種茶布包球的團揉技法,為台灣半球形包種茶的起源。至1970年代布球揉捻機的研發成功,布球製法逐漸發展到全台各大茶區。
結語:只要是半球形包種茶,通通都是烏龍茶
為什麼現在的台灣消費者會把半球形或球形包種茶稱為烏龍茶呢?這習慣可以追溯到50~70年代,當時南投鹿谷凍頂山所生產的「凍頂茶」風行全台灣,以青心烏龍茶菁品種為主,久而久之就被稱為「凍頂烏龍茶」,後來只要是半球形或是球形的包種茶類,都被稱作「烏龍茶」。舉例來說,「金萱烏龍茶」、「四季春烏龍茶」,指的分別就是以金萱茶與四季春所製成的球形或半球形烏龍茶了。
參考資料
台灣茶聖經,廖慶樑,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
台灣茶訊,第102期,誰才是正港烏龍?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