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炎炎夏日 熱病發生時該怎麼辦?

慈善新聞網/TCnews慈善新聞網 2019.07.10 15:50

撰文/台北慈濟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賴育民醫生受訪記錄、TC NEWS新聞中心整理
攝影/慈濟基金會提供

中央氣象局發布今日高溫資訊,臺東縣及花蓮縣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臺北市及新北市為黃色燈號,有36度以上的高溫,氣象局也指出,未來幾天氣溫仍會持續增加。國民健康署也特別發布新聞,提醒民眾注意熱傷害(如脫水、暈厥、中暑等)。

當發現自己或家人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台北慈濟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賴育民醫生表示,由熱引起的病統稱為「熱病」,「熱病」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大類是體溫沒有升高的熱病,就是沒有體溫調節中樞的問題,另外一類就是這個中樞體溫有升高的這樣的熱病,那這樣的熱病是比較危險的,可能會有生命的危險。

第ㄧ類型,體溫沒有升高的熱病,常見的有兩類:

熱抽筋
夏天運動,如爬山或是跑步等劇烈運動,流很多汗,虛弱而抽筋。因為流汗太多,補充的水分、電解質不足。
這時候就產生像鉀離子、鈉離子鈣離子等這類電解質不平衡,覺得虛弱,有時候像是手腳這肌肉的地方就會抽筋,只要補充運動飲料就可以改善。

熱暈厥
像是早會的時候或是像部隊裡面常有集訓,大家都站著,站著就不能動,在這個時候呢就會有人暈倒,這個其實並不是中暑。有時後久站的時候會容易暈倒,倒不是要在熱的環境,但在熱的環境會更容易加重這種情形,因為熱的時候,我們比較會流很多汗,那熱的時候容易會流很多汗,血液就會變的比較濃稠,就是更容易侷限在下肢,使腦部的血液灌流不住而暈倒。 

 

第二類型,體溫會升高的熱病:

熱衰竭、中暑
過去的觀念認為,中熱衰竭的人身體是溼冷的,然後中暑的人身體是乾熱的,中暑是比較危險的,中熱衰竭好像比較好一點。晚近的一些觀念,不會去區分這兩個病,因為只要是有中樞體溫升高,就有危險性。

為何不要去區分「熱衰竭﹞或「中暑」?
體溫調節中樞基異常的人,無論有沒有流汗,甚至送到陰涼的地方後,身體摸起來不是那麼燙,但實際上量他的肛溫或是耳溫依舊很高。那是因為中樞體溫升高,所以身體涼涼的,但實際上肛溫還是耳溫都非常地高。面對這樣的人,要儘快降低體溫,使用冰塊還是冰水壺把毛巾潤濕,來擦身體,另外把毛巾放在額頭還有腋下等等這些血流比較豐富的地方,幫助身體較快降溫。

得熱病的人體溫調節已經失常,做降溫動作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要求救就醫。嚴重熱病時,有時需要送到加護病房,利用像是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來降低體溫。

高溫對人體傷害非常大,若疑似有中暑等熱病的情形,在第一時間降溫之後一定要趕緊就醫,千萬別延誤病情。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