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玉錕 大立光 溫嵐

戰勝「最難照顧的病」失智症身心暨家屬支持

慈善新聞網/TCnews慈善新聞網 2019.06.21 00:05

撰文/曾秀英
攝影/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臺灣步入老齡社會,失智症比例提高,面對全世界公認「最難照顧的疾病」,不少家屬壓力大到因此罹患「照顧者憂鬱症」。臺中慈濟醫院身心科許峰碩醫師指出,失智家人在病程中,除健忘、生活功能減退外,還可能出現憂鬱、焦慮,甚至易怒、妄想幻覺等症狀,總稱為「失智症的心理與行為症狀(BPSD)」。如果懂得照顧技巧,例如善於利用失智症患者的健忘特質紓解家人情緒,可以明顯改善生活與照顧品質,減輕彼此負擔。

  葉女士的媽媽與婆婆先後失智,數十年下來,可說是經驗豐富的照顧者,她說,失智病患由於腦部變化,極度缺乏安全感,十分依賴照顧者,不是親身經歷,不會瞭解照顧者有多辛苦!

  葉女士表示,多年來盡心盡力的照顧失智家人,有時不見得能得到應有的回饋。病患本身莫名其妙發脾氣,出現行為對立、抗拒照顧等情形,家族、兄弟姐妹間因不瞭解而產生誤會,認為媽媽是故意作對,而不願意分擔照顧工作。照顧者除了無奈的心情,生活、經濟與心理都有很大壓力,也不知道能向誰傾訴,一度也不願意再繼續照顧,但內心深處卻又捨不得老人家,矛盾的心情讓自己也陷入憂鬱的情緒,幸好有醫療團隊指導,並不斷加油打氣,才能走出來。

  許峰碩醫師指出,全世界統計都一樣,失智症是「最難照顧的疾病」。失智症病患家裡,若不是廿四小時請看護,往往就至少有一個人失去他的生活、工作與財富。比起照顧臥床、三管慢性病人,定時翻身拍背所花的時間,照顧失智症患者確實難度更高。尤其是合併BPSD時,幾乎一天廿四小時都有不同的狀況要處理。

  曾有一位八十五歲阿嬤,坐在輪椅上不時捶打、大聲咒罵照顧的外勞,打翻水杯、飯碗,指控外勞搶走她早已過世多年的老公,家人都要上班,沒辦法在家看顧,十分困擾。

  失智症病人大多四肢健全,但一出門就可能找不到回家的路,或生活功能持續變差而需要協助。協助過程中,比如幫忙洗澡時會被拍打、抵抗,還有跌倒、吃錯東西的風險,或似乎有暴力傾向,或是各式收集癖,大小便不定點,影響居家環境衛生等,致使照顧者整天忐忑不安。不論是誰,如此廿四小時面對不定時出事的壓力,都可能因此罹患「照顧者憂鬱症」。

  許峰碩醫師表示,如果在照顧失智家人過程中,每天都覺得一大早就不想張開眼睛,遇到小事也心驚膽顫,不能放鬆,就算是天天做一樣的事,都會感覺好想放棄,甚至睡不著、吃不下、易怒、心情低落,快樂不起來,不像以前的自己,千萬不要猶豫,快找身心科醫師。

  他說,臺中慈濟醫院開辦失智症身心暨家屬支持門診,主要是體貼這群辛苦的照顧者,希望家屬在照顧長輩之餘,自己也能得到更好的照顧。透過瞭解疾病本質,明白失智長輩其實很像小孩,學不會一般人思考。學習照顧技巧、知道什麼時侯做什麼事,照顧起來就會更順暢。

  他舉例,其中一個照顧原則是「利用長輩的健忘」。明明才吃過飯,碗筷都還沒有收,長輩竟然說怎麼還沒吃飯,這時不妨順著他的話,「哎喲,是誰忘了讓您吃飯?您去客廳坐,我來看看煮點東西給您吃。」同時轉移他的注意力,如此不但可以兼顧老人家情緒,等一下老人家或許就暫時忘了剛剛要求吃飯這件事。

  此外,透過身心科醫師協助及指導,家人可共同學習失智症合併 BPSD 的表現、原因,以及處理方式。不要擔子全都交給一個人,重新建立彼此輪流照顧共識,協助大家量身訂作應對長輩、預防行為惡化的方法,加上藥物配合,以及轉介社會資源,可以增進失智長輩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