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教育 照明商店 鬼妹

《週末心理話》旁觀者效應:不站出來幫受害者,自己也受害

Heho健康網/盧映慈 2019.06.16 09:00

當看到一個人在街上被痛毆,旁邊沒有其他的人,相信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都會是衝上前幫助那個人。但如果今天是一群人看到一個人被痛毆,可能會選擇觀望、選擇拿起手機錄下畫面上傳,卻不是直接過去幫忙,因為感覺「會有其他人去救他」。這其實就是所謂的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也是許多悲慘事件發生的原因。

旁觀者效應

旁觀者效應是在美國一項命案後,才被提出且大量討論的。1964年在美國紐約,一名叫凱蒂.吉諾維斯(Kitty Genovese)的女子在街道上被刺殺3次,旁邊雖然有38位目擊者,卻沒有人站出來制止歹徒,最後凱蒂不幸身亡。

雖然這個故事誇大了某些情節,事實上當天沒有38位目擊者這麼多,也有人報警,只是警方沒有在第一時間受理,凱蒂則是送醫後不治身亡,但這個事件還是引起了廣大的注意,因為這種「旁觀者眾多、出手的人卻少」的狀況,似乎在很多情況下都會發生。

過去心理學家試圖用「責任分散」來解釋這種心理狀態,因為只有一個人的時候,如果那個人被打死了,自己會負擔全部的責任,但如果有很多人,自己負擔的責任只有一小部分,罪惡感也沒這麼深了。

為了證明這件事,2位社會心理學家達利(John Darley)跟拉坦納(Bibb Latane)做了一項實驗,請受試者每個人單獨待在小房間裡,用耳機、麥克風跟彼此交談,但麥克風只有在輪到自己發言的時候會被打開,所以你並沒辦法跟其他人進行直接的交談。

實驗中,會播放一捲錄音帶,讓其他受試者聽到某個人說自己有癲癇,在壓力大時常常發作,而在下一次發言的時候,他會告訴大家自己要發作了,講話開始結巴、希望有人來幫他。這時,研究者發現,如果是在一對一的對話中,受試者有85%會馬上出門求助,但3人對話的團體中,只有62%,6人對話的團體中更只剩下31%。

旁觀者效應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雖然在正常的情況下,人越多、越會降低幫忙的意願,但其實這種心態才是造成事件發生的兇手,可以說每個在旁邊看著而不幫忙的人,都有可能是加害者。

比如看到同學被霸凌,卻沒人出手協助他,反而紛紛圍觀或走開,在霸凌者的心中,「圍觀」是一種「屈辱」,而「不被理會」會帶來「拋棄感」。旁觀者以為自己什麼都沒做,其實已經對受害者造成心理上莫大的傷害,在日後,也可能成為被霸凌者報復的對象。

而這種「旁觀者效應」並不是只傷害了當下的受害者,長遠來看,對於自己跟整個社會團體都有很大的關聯跟影響。二次大戰時,德國牧師尼莫拉(Martin Niemoller)在被送進集中營前,曾寫過一段詩,很明確的寫出當我們冷漠、當旁觀者時,會造成的最壞結果。

當納粹黨來抓共產黨的時候,我沒有站出來為他們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黨;
當納粹黨來抓猶太人的時候,我沒有站出來為他們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當納粹黨來抓工會的人的時候,我沒有站出來為他們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的人;
當納粹黨來抓天主教徒的時候,我沒有站出來為他們說話,因為我是基督徒,不是天主教徒;
當納粹黨來抓我的時候,已經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因為他們都被抓走了。

所以當下次遇到了需要幫助的人,不管旁邊有多少人,都試著放下「責任不在我」的心態,盡力去幫助他們,即使不用直接靠自己一個人幫忙,報警、叫救護車或是用其他方式幫忙,也能讓這種「旁觀者」態度消滅,真的保護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

《週末心理話》我們都是好人,但為什麼會變成欺負人的人?
《週末心理話》為什麼「造神運動」總有這麼多人跟隨崇拜?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