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apink 蘿拉 蔡阿嘎

疝氣治療新選擇 全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

大成報/于郁金 2019.06.13 16:37
【大成報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70歲張先生,多年前有雙側腹股溝疝氣並接受過手術治療,但近來又發現兩側鼠蹊部位有隆起不適感,因此前來衛福部臺南醫院外科門診諮詢。院方表示,經醫師評估及解說後,張先生選擇接受新的全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同時為兩邊的復發型疝氣作修補,術後復原良好,1周就可回復日常生活作息。

疝氣的成因是構成腹壁的肌肉或筋膜,因為受傷、老化或先天性缺陷等情況變得比較薄弱,同時又提拿重物、咳嗽、便秘、肥胖、懷孕等因素而造成腹內壓上升,導致肌肉或筋膜裂開,使一部分的腸子或內臟經由這個裂孔凸出到外面,就形成所謂的疝氣。

臺南醫院外科主治醫師莊育權指出,最常見的鼠蹊部位腹股溝疝氣,依照缺損部位不同又可分為直接型疝氣和間接型疝氣;常見的症狀是鼠蹊部位或睪丸位置有隆起變大的腫塊,但躺下休息時此腫塊會逐漸消失不見;部分病人會有疼痛不適及垂墜感;少數會出現箝頓型疝氣,也就是掉出的內臟完全卡死在疝氣囊內無法自行恢復原位,此時若不盡快處理,有可能造成臟器缺血性壞死而引發敗血性休克。

目前疝氣並無任何藥物治療,有些人會選擇保守治療,例如以治標不治本的疝氣帶減少臟器掉落的分量,減少垂墜的不適感。莊育權醫師表示,然而疝氣發生是結構的問題,惟有外科手術修補肌肉筋膜缺損的裂孔,才有機會根治痊癒;疝氣手術已有百年以上歷史,目前主流的作法是無張力人工網膜修補術,利用人工網膜填補缺損的位置,減少傳統手術的疼痛不適感,同時復發率也降到1~2%。

莊育權醫師進一步指出,近幾年,本院引進新的腹腔鏡疝氣手術-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TEP);此種手術方式僅需3個1到1.5公分的小傷口,而傳統手術則需一個4到6公分的傷口;但是腹腔鏡手術的術後疼痛感,明顯比傳統手術要輕微許多,通常病人兩天後便可順利下床而無明顯不適,1周內可完全恢復日常正常生活,但仍建議術後4周內避免激烈運動,以及搬重等腹部會用力的動作,以減少復發機率。

此外,腹腔鏡手術最大的優勢就是針對「雙側」的疝氣,可以用同樣的3個小傷口處理就好,此時傳統手術則須兩道4公分以上的傷口;另外,對於「復發型」疝氣,原本的傳統手術傷口常有沾黏,造成處理上的困難,此時經由腹腔鏡手術也可避開原本沾黏的部位進行處理;採用全腹膜外腹腔鏡手術還有一個最大的優點,與多數醫院採用的經腹腔腹膜前疝氣修補手術(TAPP)相比,手術過程並未進入腹膜內,所以不會接觸到腸子及內臟,因此產生術後腸沾黏的機率極低。

近3年半以來,衛福部臺南醫院已完成47人的全腹膜外腹腔鏡疝氣手術,其中有26人是屬於雙側型,總共修補了73處疝氣。院方表示,術後病人滿意度極高,只有1人再復發、1人長期陰囊水腫、1人有長期皮下水腫,且這3位都是屬於處理難度高的「復發型」疝氣,復發率及長期併發症機率皆與傳統手術相仿,但術後恢復較快,建議有需要的民眾可至外科門診諮詢。

莊育權醫師,現任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外科主治醫師、臺南護理專科學校兼任講師,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目前就讀國立成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經歷包括成大醫院外科部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外科部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專長有腹腔鏡手術、大腸直腸癌微創手術、腸胃道腫瘤外科、一般外科、消化外科、乳房外科、內分泌外科、外傷醫學。(于郁金攝)

熱門關鍵字:

美容醫學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