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土石流之後 辛巴威的回家路

慈善新聞網/TCnews慈善新聞網 2019.06.01 00:04

撰文/楊景卉(大愛電視記者) 
攝影/李文傑(馬來西亞慈濟志工)

伊代氣旋席捲辛巴威東部,重災區奇馬尼馬尼縣山間村落消失、地貌改變;
住房破碎,村民安置收容所,領取政府與NGO組織發給的物資後,
他們通過災後出現的小河返回,卻不知「家」將在何方。

與莫三比克接壤的內陸國家辛巴威,三月十五日到十七日伊代氣旋侵襲期間,短短二十四小時降下六百毫米雨量,集水區山洪暴發,引發嚴重土石流,東部馬尼卡蘭省災情慘重,其中位於邊境的奇馬尼馬尼縣(Chimanimani),全區超過九成被毀。

通往東部重災區的主要道路、聯外橋梁中斷,首都哈拉雷慈濟人朱金財與本土志工,災後隔週由當地人領路,滿載一車麵包、淨水劑,繞道走崎嶇山路前往馬尼卡蘭省勘災。原本五小時可以到達奇馬尼馬尼縣,災後卻花了十幾小時車程。途中路況惡劣幾度受阻,志工夜間在無水無電的軍方基地外露宿,隔天終於進入奇馬尼馬尼縣。

途中多處聚落遭土石流沖刷,倖存居民形容豪雨那夜洪水從四面八方過來,樹木被連根拔起,大水退去只剩下滿地泥濘。災後一週,當地幾乎只能靠直升機運送有限的物資補給,山區日間溫度攝氏二十多度、夜間降到十度以下。

災區水電中斷,人們直接取用路旁積水使用;志工先分送淨水藥劑,平均一百五十毫升可以淨化一千公升原水。在初步勘查收容中心與災況後,了解居民亟需糧食、淨水劑、毛毯等生活物資,志工即刻著手籌備。

急尋有油的加油站

志工回到哈拉雷採購賑災物資,同時要克服燃料短缺問題。由於外匯短缺、經濟凋敝等種種因素,在城市地區要加油至少得排隊四小時以上,也因此常常造成嚴重塞車。

汽油在辛巴威取得不易,多年來四處訪貧的朱金財早己習慣,只是這次有三臺車要運送物資前往災區,志工日日搜尋有油的加油站,提前排隊買汽油。「這一陣子最長等過六、七個小時,有加到油還好,好幾次等了幾小時,就要輪到我,他們卻說沒有油了!沒有汽油,就去不了災區……」為賑災奔走的朱金財一度哽咽:「慈濟人到災區現場看到的,那種感受不一樣,受災居民真的非常需要幫助。」

慈濟長年關懷的社區,居民響應救災,在東景社區(East-view),當志工還沒抵達集會所,就看見眾多身影,這天來了八百多人,每一戶拿出家中所能捐出的衣物、零錢,要託付慈濟人帶入災區。

七十八歲的艾葛妮絲奶奶,獨居沒工作,她緩緩拿出三十分辛幣(約新臺幣0.25角)捐贈救災,這幾乎是她所有的積蓄了,「我聽到伊代氣旋死傷的消息,難過地哭了,希望有機會祝福他們。」

位於首都外圍的結卡區(Jacha Area),聚集許多外地前來落腳的貧困居民,紛紛帶來他們認為最有價值的物資捐出,「衣服和鞋子是受災居民現在需要的,這也是我們能做到的事。」

傷心的人相互安慰

位於東部山脈間高地的奇馬尼馬尼縣,風災過後盡是洪水沖刷帶來的嶙峋石塊與泥濘,紅色土壤裸露山間,道路柔腸寸斷;災後三週過去,地方政府仍在修復基礎路況,民生修復狀況幾乎是零。

國際救難隊與搜救犬持續尋找罹難者遺體,位於山下的聚落卡帕村(Kopa),行政中心與一百多棟建築物遭土石流沖走,數百人罹難或失蹤。地貌改變出現的小河水流湍急,居民們小心走過獨木橋,前去領取政府發放的生活物資。

辛巴威慈濟志工在四月五日、十三日展開兩場大型發放,致贈當地人們的主食豆渣粉給七個收容中心煮食,也帶來兩千條環保毛毯供民眾夜間禦寒。四百多戶受災家庭則領到食油、鹽、黃糖、玉米粉、衣物,居民不禁拍手歌唱。

剛果村有近百戶被土石流沖走,房屋半毀的千餘位居民在四個收容所棲身,「有其他團體來,都是東西放了就走,」婦人麥昆多對慈濟志工說:「但你們親手交給我們,又為我們祈禱;你們的發放讓我很感動,第一次感受到溫暖。」

因為感動與信任,麥昆多帶著志工走回她的家,她指著眼前大片黃土說:「我們家有三個房間,這裏開始是院子,我們有養雞,那裏就是我的廚房……」

風災那晚,土石流衝破家門,丈夫與兩個女兒受傷,慶幸地全家安全逃離,如今被安置在教堂收容所。風災中失去一切,她常茫茫然地走著,不是走到遠處溪流洗衣,就是走去等待領取物資,不想待在擁擠的教堂裏。她的處境,也是收容所人們的縮影。

茫然無助的一家人,因為慈濟志工給予的溫暖而有了笑容,小女兒穿上志工帶來的衣服,彷彿多了一分面對未來的希望。

這次賑災團隊中,本土志工珍,故鄉就在奇馬尼馬尼縣,風災帶走她的四位親人。「家人以為暴雨己經停了,沒想到其實水已經淹到胸口高……」重回故鄉,珍難掩傷痛,更遺憾的是迄今尚未尋獲父母兄姊的身影。

見到一位婦人孤單站在土石前,珍上前哽咽說:「我的哥哥在坪口口,也被大水沖走了……」「我們都不要傷心,把一切交給上蒼。不要哭,不要哭,我們要相信老天,一切都會變好的。」失去六位親人的婦人緊緊地擁抱珍,彼此悲傷的情緒有了出口。珍也承諾,她會將小愛變成大愛,繼續與志工們為更多有需要的人付出。

【本文為「慈濟月刊」授權刊登】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