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摩羯颱風

中國法律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首度在臺北大學登場

中央社/ 2019.05.30 11:42

中國法律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首度在臺北大學登場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90530 11:41:48)第三屆中國法律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5月31日至6月1日首度在臺舉行,來自全球超過60位法制史學者齊聚臺北大學,共同分享彼此研究心得,藉此凝聚研究能量,進而提升臺灣相關研究的風氣與國際聯繫。

自2015年以來,「中國法律與歷史國際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nese Law and History, ISCLH)每兩年在東亞地區舉辦「中國法律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前兩屆分別在上海、北京舉行,此次首度移師來臺,由臺北大學承辦。臺北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陳俊強表示,臺北大學法律學院歷史悠久,而人文學院雖然僅成立廿年,但已經蓄積充沛研究能量,今年剛好是臺北大學創立七十周年慶,此刻舉辦國際級跨領域研討會,別具意義,也展現臺北大學在國際學術研究上的企圖心。

中華法系獨樹一幟,前後存續二千年之久,對鄰近的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國的法律,產生深遠的影響,與伊斯蘭法系、印度法系、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並列為世界五大法系。十九世紀中葉以降,中華法系逐漸崩解,最終在辛亥革命前夕走入歷史。它在今天已非任何國家的實定法,但其法律觀仍深刻影響東亞法律文化。

本次會議主題聚焦「中國法制史的比較視野」,期待聯繫不同地域、不同學術背景學者,從中國法制史的地域、方法和時間視野,持續開拓中國法制史研究視角。陳俊強解釋,「比較法制史」近年受到愈來愈多學者關注,成為比較法與法制史兩個領域的重要橋梁,運用彼此理論與實證工具,促進法律發展的歷史論述與理論基礎更全面,透過比較角度,顯示比較歷史方法學的價值。

陳俊強指出,法制史本身就是跨法學與史學的學科,臺灣的法制史研究過去由法學界長期經營,近年史學界也共同加入,可能成為廿一世紀歷史研究中最富開展性的園地。有別於中國大陸的中國法制史教研是以法學界為主,臺灣則是法學與史學兼容發展。本次人文學院與法律學院攜手合作,同時邀請臺灣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法制史研究社群—「中國法制史學會」合辦,足以展示臺灣中國法制史研究的特色。

兩天會議期間,預計發表45篇學術論文,其中不少是年輕學者作品。大會同時規劃「廿一世紀中國法律與歷史研究新視野—跨領域對話」圓桌論壇,並安排海外學者與國內研究生午餐座談會,凸顯本次研討會世代傳承與跨域深耕的意義。

訊息來源:國立臺北大學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55053.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