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痛加劇找不出原因?小心子宮內膜異位作祟,演變成惱人的巧克力囊腫!現年32歲的吳小姐,一直有痛經的困擾,經檢查發現卵巢有巧克力囊腫問題,3年間已陸續進行2次開刀手術去除,本以為能就此一勞永逸。可沒想到是,去年複檢時竟意外發現,卵巢再度長出1顆直徑大約3公分的巧克力囊腫,讓吳小姐十分挫折,只好輾轉尋求中醫師協助。
子宮內膜異位VS巧克力囊腫差在哪?專家帶你一次搞懂
在我們開始討論,中醫是如何調理、處理子宮內膜異位、巧克力囊腫前,不妨先來了解什麼是子宮內膜異位、巧克力囊腫?兩者的關聯性是什麼吧!葉濡端中醫師表示,一般來說女性朋友一旦年屆生育年齡,隨著月經週期,子宮便會在荷爾蒙影響下,形成厚厚的子宮內膜,以利受精卵著床形成胚胎。
不過,如果婦女朋友沒有受孕,子宮內膜便會進一步剝落,形成經血向下經由子宮頸、陰道流出體外,也就是所謂的月經。但如果此階段,子宮剝落的內膜沒有順利往下移動,而是經血往上逆流;一旦子宮內膜細胞跑到卵巢,人體內免疫細胞又無法適時防禦,這些異位的內膜細胞便在卵巢生存下來。
而異位到卵巢的內膜細胞,一樣隨著月經週期荷爾蒙的變化,經前跟著充血,到了經期時,經血被卵巢包膜包住無法排出,這些無處可去的經血,就在卵巢形成巧克力囊腫,於是在卵巢慢性發炎,造成痛經並影響卵巢功能。且值得注意的是,倘若異位的子宮內膜組織不是跑到卵巢,而是跑去子宮肌肉層,則易導致子宮肌腺症或子宮肌腺瘤,造成嚴重的痛經,也因為長期發炎容易造成子宮與周圍組織的沾黏,而影響懷孕。
如果跑到位於骨盆腔裡的腸道周遭,則可能會造成便秘、腹脹,或是經期拉肚子等症狀。且事實上,子宮內膜異位症不光只會導致經痛、腹瀉發生,更可能使女性不孕風險因此增加,其嚴重性不容小覷。因此,葉濡端中醫師再次呼籲婦女朋友,千萬別輕忽子宮內膜異位症問題!
她3年開2次刀切除巧克力囊腫還是復發 中醫調理輔助控制
除了說明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巧克力囊腫的關係,那麼中西醫間各自又是如何看待、處理上述問題呢?葉濡端中醫師指出,一般來說西醫會透過腹部超音波,加上抽血檢驗CA-125(腫瘤標誌指數),也就是有無發炎的指標來幫助診斷患者有無子宮內膜異位症及巧克力囊腫問題。
如果檢驗發現,婦女朋友卵巢有巧克力囊腫,且大小超過5公分以上,在臨床上則多會建議其進行手術切除。不過,葉濡端中醫師提醒,巧克力囊腫雖然可經過手術切除,但由於其形成的原因和子宮內膜異位有關。因此,只要最根本的子宮內膜異位問題沒有解決,復發率就非常高。譬如,一開始提到的吳小姐就是臨床門診中讓葉濡端中醫師記憶猶新的典型案例。她在3年前被發現卵巢有1顆大小超過10公分的巧克力囊腫。因為腫瘤太大,無法以腹腔鏡進行切除,只能使用傳統刀切除。
可沒想到的是,術後不到一年時間,就再度復發,卵巢再次長出10公分的巧克力囊腫,並再度安排手術切除。本以為在第二次切除後就能一勞永逸,可令人難過的是,去年進行例行回診,照腹部超音波時,竟又發現卵巢再度長出1顆直徑大約3公分的巧克力囊腫,讓她十分挫折。
但礙於前兩次手術,其實已切除她蠻多卵巢組織,且有術後組織沾黏的問題。再加上,吳小姐尚未生育,可這幾年逐漸出現卵巢衰退、功能不佳的問題,所以吳小姐在親友的推薦下前來中醫門診求助。所幸經調理6個月左右,過去的痛經就得到改善。
而吳小姐也從過去卵巢功能不佳、卵巢早衰,月經週期平均21天的狀況,慢慢調理回到26~28天。且進行超音波檢查已沒有看到巧克力囊腫,抽血檢驗AMH指數(抗穆勒氏管激素)也顯示卵巢功能有所提升、逐漸恢復正常,目前巧克力囊腫問題也未再復發。
想擺脫巧克力囊腫糾纏?鞏固自身免疫力,改善子宮內膜異位體質是關鍵
至於調理上到底該怎麼做才對呢?葉濡端中醫師強調,其實正常狀況下,如果女性朋友的免疫系統功能正常,那麼人體內的免疫細胞便會自動吞噬這些向上逆流的子宮內膜細胞,而不至於造成太大的健康問題。
可偏偏當人體經常熬夜晚睡、睡眠不足、作息紊亂、壓力過大,以及飲食失調等因素影響下,造成體質功能失調,體質虛弱如氣虛、脾腎虛體質影響免疫功能,以致免疫細胞無法發揮正常的防禦功能,這些外來的內膜細胞,就可能跟著血液逆流到諸多部位,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病症產生。
且子宮內膜異位症體質上多數存在有血瘀體質,而這血瘀體質又有不同類型,例如:氣滯血瘀、氣虛血瘀、寒凝血瘀、血熱夾瘀等。主要是因為個人的體質偏差,加上經年累月的飲食、生活習慣等影響,而慢慢造成這個病症。
所以,葉濡端中醫師再次提醒,婦女朋友想要跟巧克力囊腫說掰掰,一定要先從根本鞏固自身免疫力,調理、改善子宮內膜異位症體質,才是真正杜絕復發,不讓經痛、各式病症找上門的好方法!
【中醫師小叮嚀】:
最後,葉濡端中醫師表示,由於巧克力囊腫過大暗藏有破裂、引發腹膜炎的風險。因此,除了尋求中醫調理外,其也建議婦女朋友仍應養成定時回診,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的習慣,透過中醫西合治,才是有效預防病症復發、控制卵巢囊腫大小的致勝關鍵。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59/7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