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東海大學博雅書院劉炯朗院士 暢談「科技和人文的平衡:AI靠哪邊站」

中央社/ 2019.05.13 18:16

東海大學博雅書院劉炯朗院士 暢談「科技和人文的平衡:AI靠哪邊站」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90513 18:16:04)東海大學博雅書院日前邀請榮譽書院長劉炯朗院士演講,當日座無虛席,有不少慕名的學子與外賓前來。劉院士以「科技和人文的平衡:AI靠哪邊站」為題,與所有嘉賓暢談,在這個資訊爆炸、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看似衝突的科技與人文兩種元素如何平衡?以AI為出發點,一起剖析、探索其中的有趣話題。

一開始劉院士即以蹺蹺板為意象,並利用大量的鮮明例子,例如光譜來說明人文與科技的兩個極端,藉由兩種截然不同的比喻來說明科技及人文對大眾的觀感。如何善用科技,又不失人文藝術的環境,「科技人需要人文素質,人文人需要科技智識。」進而以AI主題引領大家一同探索……

什麼是智能( intelligence )?「智能是從記憶、知識、經驗,透過了解、推理、想像和判斷來解決問題和對新的環境做出適應的能力。」 劉院士提出八大智能,分別是邏輯數學智能、語文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肢體動作智能、人際智能、自然觀察智能等。例如邏輯數學智能,劉院士以棋盤遊戲為例,透過幾個經典的棋賽讓大眾想像智能如何變得平易近人且容易理解。

當八大智能導入AI,利用電腦、大數據來演算時,我們甚至只要在電腦上輸入想要的幾個關鍵字,即可產出一首七言絕句。AI科技的發展,已能有效率地依據人類所開發的演算法執行所指派的工作,不論是科技面還人文面,都有相當不同以往的發展。劉院士也常以幽默的例子來加深大家的印象,例如語文智能,用英文翻成俄文跟俄文翻譯成英文的不同,簡單扼要且精簡地讓大家理解。

回到一開始的蹺蹺板畫面,劉院士指著一樣的蹺蹺板,兩邊坐的也還是人文和科技,但中間多了「美」,做為總結。在充滿大量科技的生活中,其實我們要有一種能夠具備自己的能力。因為是我們創造AI,也代表我們能有能力在那個「美」上面做平衡。

最後開放提問時,有些人詢問劉院士,會不會擔心AI最後會反噬我們?劉院士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解答,「其實是我們創造AI的,有必要畏懼它嗎?」我們雖然看見Alpha Go打敗世界圍棋高手,但是實際上探討之後我們可以發現,那也是人類對圍棋的運算純熟後開發出來的。劉院士也提及,我們不需要什麼都懂,但卻需要多方去學習。

訊息來源:東海大學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53938.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