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蕭耀華
攝影/蕭耀華
風災後流離失所的居民,
首要需求是食物,
其次是庇護所。
國際慈善組織立刻致贈種子,
分發農耕工具,
然而即使馬上播種,
採收前仍有空窗期。
居民才剛逃過風雨浩劫,
又該如何面對糧食短缺及公共衛生危機?
二○一九年四月三日傍晚時分,非洲國家莫三比克(Mozambique)首都馬普托(Maputo),馬哈塔(Mahotas)地區一處園林內人聲鼎沸,約有五百人忙碌著,以婦女為主,正努力把物品分裝、組合,工作中不時夾雜著笑聲,偶爾還來段舞蹈,歌聲響徹入雲,馬路上不明就裏的路人還以為此地進行慶祝活動。這群婦女在園內夜以繼日地工作了兩個多星期,還會再持續一段時間。
這群甘願做歡喜受、沒領薪水的婦女,是莫三比克慈濟志工,在這名叫「慈濟的家」的聯絡據點,努力把五千份、每份重量超過二十公斤的生活物資打包好,緊急送往千里之外的風災重災區。
災情、疫情、糧荒危機
這一切,必須從三月談起。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兩度襲擊非洲東部,重創莫三比克、馬拉威和辛巴威三個國家。初為熱帶低氣壓的伊代(Idai),於三月四日形成,移動速度緩慢,蹂躪東非一輪後,向東出莫三比克海峽,三月十四日又從海峽回頭撲向非洲大陸,十五日登陸莫三比克中部大城貝拉(Beira)。伊代強大的風雨,帶走莫三比克六百多條人命,二十餘萬房屋受損,三千多間教室被毀。大水淹沒逾七十一萬公頃農田,造成民生物資嚴重短缺,亟待外界救援。
風災發生後,莫三比克當地慈濟人立即啟動賑災和勘災行動。三月二十日,首都馬普托慈濟人兵分兩路,在地的慈濟志工傅迪諾(Dino Foi)飛抵索法拉省(Sofala)首府貝拉,進行勘災工作,回報災區狀況。與此同時,人在莫三比克的蘇柏嘉師兄與莫三比克本土志工,載著賑災白米、應急生活物資,驅車北上,歷經柔腸寸斷,泥濘不堪的一千兩百多公里公路,抵達重災區之一,索法拉省古魯甲村(Grudja),二十七日對當地居民發放白米,二十八日再轉到馬尼卡省(Manica)棟貝(Dombe)受災村落致贈白米;三十一日在位於古魯甲的棟多(Dondo)收容中心,展開緊急的民生物資發放。
四月,匯聚全球慈濟人愛心的第二批生活物資,從馬普托「慈濟的家」,經由大卡車拉上一千多公里的崎嶇路,終於抵達重災區索法拉省的雅瑪郡(Nhamatanda)。此次風災。雅瑪郡有八成毀壞、五萬多戶受災。四月七日起,來自美國、臺灣、中國大陸、南非等地慈濟人會同莫三比克當地志工,在雅瑪村、堤卡村(Tica)、拉梅高村(Lamego)等村,為有老弱婦孺的家庭送來應急物資,每戶領得主食玉米粉、豆子,以及油、鹽、肥皂、湯匙、牙膏、牙刷、水桶等物資,足夠一個家庭一個月生活所需。大型發放持續進行,截至四月中旬,已有五千多戶受災居民受惠。
災情一波接續一波,除了氣旋帶來的災情,風災後「霍亂」疫情一觸即發;又因風災嚴重摧毀農田、農作物收成,災區可能糧食短缺,形成第三波重創莫三比克的人道災難。
流離失所的居民首要需求是食物,其次是庇護所。雖然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辦公室統計,災後緊急致贈近百萬人糧食,糧農組織與各國慈善團體也已提供一百八十萬噸種子,農耕工具分發正在進行,然而即使馬上整地播種,在採收期前,仍會出現數個月空窗期,必然導致糧食短缺。而在恢復家園之前,許多受災居民還需暫住在衛生條件極差的收容中心,衛生及健康將會是一大挑戰。泥濘大地,災後長路,慈濟發放與關懷行動會持續進行。
【慈濟援助】
- 位於非洲東南部的莫三比克,海岸線長2630公里,國內經濟低落,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最低度開發國家和重債窮國。
- 2012年,僑居當地多年的臺灣人蔡岱霖主動聯繫慈濟,慈濟南非分會志工跨國前往莫三比克陪伴與帶動。蔡岱霖與莫三比克裔先生傅迪諾在當地積極濟貧,至今在首都馬普托已帶動3000多位本土志工。
- 2019年熱帶氣旋伊代造成20餘萬戶房屋損壞、流失,180多萬人受災,全國進入緊急狀態。慈濟志工自馬普托前往中部勘災,後續與來自海外的慈濟志工結合展開大型賑災,預計於4月30日完成1萬戶急難期糧食生活包發放。
全文請見:
慈濟月刊 / 第630期「主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