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研究發現,10%的嬰兒猝死,其實與特定先天性心律不整有關。根據國健署統計,2012-2016年台灣嬰兒猝死的發生率平均為10萬分之1.7,也就是說,台灣每百萬新生兒中,約有2人可能患有與嬰兒猝死相關的先天性心律不整問題。
「機率雖不高,但一發生便可能造成永遠的遺憾。藉由新生兒篩檢,有機會篩選出高危險群,儘早接受基因診斷、追蹤及治療,」台兒診所醫師張東曜指出,嬰兒期心因性死亡的原因,包含「先天性結構性心臟病」和「特定先天性心律不整症候群」。
三重把關外 可加入心電圖檢查
為了及早診斷先天性心臟病,婦產科醫師和小兒科醫師都做了很多的努力。從產前來說,婦產科醫師透過胎兒心臟超音波篩檢做第一層把關;從產後來說,小兒科醫師使用血氧濃度的測量,來篩檢危急性先天性心臟病,做第二層把關。此外,如果懷疑孩子可能有心臟問題,小兒心臟科醫師推廣的新生兒心臟超音波篩檢,也能進一步檢查,作為第三層把關。
但是,想要掌握心臟相關問題,心電圖檢查仍是不可或缺的項目。結構性心臟病篩檢可以用血氧濃度篩檢,或心臟超音波篩檢達成,而心臟節律的問題,需要靠心電圖才有機會檢查出來。「心臟超音波是檢查心臟結構,心電圖是檢查超音波看不見的的節律系統,兩者目的不同,」張東曜解釋。
國外已將新生兒心電圖篩檢作為例行檢查
張東曜表示,心電圖檢查是成人健康檢查中常見的項目,目的是檢查心臟有無節律問題、是否心臟肥大,或心肌是否曾有缺氧缺血變化。目前心電圖檢查在新生兒的應用,仍以有症狀時用於診斷心律不整為主; 而以篩檢作為目的的新生兒心電圖,在台灣尚未普及。
「不過,歐洲與日本現在已經有大規模新生兒心電圖篩檢,他們的做法是寶寶一律於滿月健診時進行心電圖檢查,並交由小兒心臟科醫師判讀,若有異常,則會安排在小兒心臟科進一步檢查及追蹤,」張東曜分享國外經驗。
爸爸媽媽也不用擔心心電圖檢查可能不適合新生兒,張東曜指出,心電圖檢查為非侵入性項目,而且非常安全、簡單,只要在寶寶吃飽、安靜的情況之下,在身體上貼上貼片,大約5分鐘就可以完成。
你想要什麼樣的健檢,按>>這裡就知道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