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歲對盧姓婦人,下背痛到沒辦法起床,眼淚直飆,本來以為是打掃太累,沒想到經由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黃伯仁實施症狀評估與特殊理學檢查後,確診罹患「薦髂關節病變」。
盧姓婦人自訴,臀部到髖關節疼痛超過半年,「痛到沒辦法起床、痛到哭,曾經求診多家骨科診所及醫院,但都診斷為腰椎長骨刺,不過復健了兩個多月無效,只好再找醫院。黃伯仁直覺病情不單純,因為婦人疼痛範圍從臀部後面、腹股溝前面到大腿外側,而且有一個線索是:十年前曾因車禍發生壓迫性骨折,做過胸椎骨釘融合手術。
難以察覺的「薦髂關節病變」
黃伯仁扮起追查病因的偵探,症狀評估後,另外安排特殊理學檢查,終於找到婦人疼痛的根因在「薦髂關節」。它位於腰椎骨及骨盆腔交界,本來是個不太會活動的關節。黃伯仁分析,婦人之所以在其他醫療單位找不到病根,是因為「薦髂關節病變」無法直接由核磁共振確診。
所以,黃伯仁為婦人施行薦髂關節注射與神經燒灼手術,發現病情會獲得暫時性改善,於是再利用核子醫學影像檢查證實存在「薦髂關節病變」,實行「薦髂關節骨釘固定手術」後,讓婦人如獲重生。
這3種情況須留意為薦髂關節病變
黃伯仁以統計數據說明,單純下背痛有15%找不到原因,往往被歸為慢性肌腱炎、退化或是坊間最常講的長骨刺壓到神經,但事實上,有些在核磁共振或在X光上看不到明顯滑脫、移位或神經壓迫的問題,以致於慢性下背痛的病人始終找不到正確診斷。
黃伯仁表示,「薦髂關節」所以會發生病變或失能,可能原因是曾經受傷、長期姿勢不良、懷孕、做過胸腰椎融合手術,或其它不明原因,讓薦髂關節失去支撐身體功能。
他建議找不到病因的慢性下背痛病人,可以從幾個線索判斷是否需要跟醫師討論「薦髂關節病變」。
- 慢性下背痛超過3個月以上,沒辦法得到明確診斷。
- 痛的地方集中褲腰帶以下、臀部的地方,而且痛會轉移到腹股溝、大腿後側。
- 曾經做過胸椎手術。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