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怡嘉 大林慈濟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社工師
攝影/黃小娟
答答的父母約在答答一歲左右離婚,由爸爸及祖母照顧,生活雖不富裕,但祖母可以協助照顧孩子,爸爸就認真工作承擔起家庭的經濟支出。
穩定的日子過了半年之後,祖母因病辭世,爸爸需要工作賺錢才能養活孩子和自己,那孩子誰照顧?爸爸也只能與前妻討論,前妻表示沒有在工作,可照顧孩子,爸爸就將答答送到媽媽及媽媽同居人的住處。但媽媽同居人的情緒不穩定,答答因為發展遲緩,口語表達落後,有需求時多用哭鬧表達,媽媽同居人感到不耐就會動手毆打孩子,以致於答答身上明顯有多處瘀青,很快地就被通報家暴。爸爸感到不捨,但不工作也無法生活,所以政府社會處將答答短期安置在機構,給爸爸一段緩衝的時間重新規畫生活。
一年過去,答答滿三歲了,可以就讀幼兒園所,爸爸重新把答答接回家,白天送他上課,傍晚接回家自己顧。爸爸從事採收檳榔及送貨的工作,週六、日假使要工作,就帶著答答一起去。
二○一六年底,在幼兒園老師及嘉基早療中心的建議下,爸爸帶著答答來到大林慈院接受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三歲半的他只會說幾句簡單的「疊好了」、「壞掉了」、「在那邊」,更令人心疼的是對人的防備及退縮,會躲在爸爸背後,需要治療師耐心的引導及爸爸的鼓勵才完成評估。評估後接到園所老師來電表示,答答中午在學校午休時會突然驚醒且無理由的大哭,需要老師抱著不斷安撫情緒才能漸漸穩定下來,每週至少兩、三次,且個性也較退縮,不敢主動接近同學。老師擔心答答內心是否有創傷,詢問醫院是否有心理治療可協助答答。也因此在進行語言治療之前,先由臨床心理師來與答答互動。
【本文為「人醫心傳」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