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為什麼孩子總是頂嘴、叫不動?想更了解小孩你可以這樣做!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遠流出版 2019.04.15 15:30

家長:「快去寫功課。」

孩子:「你好囉唆喔,我要寫了啦。」

家長:「快去寫功課。」

孩子:「媽才趕快去煮飯啦。」

家長:「快去寫功課。」

孩子:「好──」(嘴上說好,手裡卻在打電玩)

各位有沒有這種經驗?要嘛頂嘴、要嘛扯開話題、要嘛左耳進右耳出……而家長要求孩子做的事,孩子就是不想做。

此時,很容易陷入如圖表5的惡性循環。如果放著不管,惡性循環將越來越嚴重。其實家長也不想命令孩子,希望孩子自動自發,無奈總是事與願違──這種事,大家都經歷過吧?

如果是孩子主動提起話題,假若家長單方給予建議、告知答案,依然會陷入惡性循環。

孩子:「哎唷,今天功課好多喔。」

家長:「那你就不要拖拖拉拉,趕快把功課寫完呀。」

這句話並不會讓孩子更有動力,所以孩子不會服氣。接下來孩子會有什麼反應,應該不難想像吧?

透過以上的對話,我們可以發現「如果孩子不服氣,一定叫不動」。假如家長或週遭的大人要求、命令孩子,或直接告知孩子答案,通常孩子是不會服氣的。換作是大人,如果公司下達不合理的命令或指示,員工也不會心甘情願工作。

因此,本章將告訴各位如何引導孩子開口,使孩子自力思考、面對問題。這種啟發思考的技巧,也能用來解決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問題。

「心事」有助於打開話匣子

無論是什麼人,對於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話總是比較多。因此,只要拋出對方感興趣的話題,溝通就會順利許多。

我是人生教練(LifeCoach),藉由聊天來解決客戶的人生困擾。通常來找我的人,最想聊的就是「自己的心事」。家長面對孩子時,不妨與孩子聊聊他的心事,就能成功踏出溝通的第一步。

此時,只要簡單問一句「你有什麼心事嗎?」就好。

「有什麼夢想?」「有什麼目標?」這種問題,實在很難馬上回答。但是,聊起心事就簡單多了。有什麼不滿、對什麼感到生氣、在煩惱什麼……換作這些問題,保證孩子說個沒完沒了。

研發出這項方法的高德拉特博士說:「人類是擅長抱怨的天才。」

先問孩子「有什麼心事」,等孩子回答,再複述他的話一次。接著再問:「還有呢?」誘導他繼續說,家長只要負責傾聽就好。

不要下命令、下指示,也不要告知答案,更不要評論孩子的發言內容,只要讓孩子聊聊自己、說出最煩惱的心事就好。如此一來,就能搭起溝通的橋樑。

隨著孩子長大成人,家長或許會覺得孩子變成一個難以理解的怪物,但事實上並非如此。說穿了,其實只是家長想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才會導致溝通困難。

當然,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藏著難解的心事,有些孩子看起來無憂無慮,就是俗稱的「好孩子」、「聰明的孩子」。

假如孩子看起來沒有心事,不妨問他:「如果你有會擔心的事,會是什麼呢?」人際關係也好,課業也好,將來的出路也好,聊什麼都無所謂。

「如果你會擔心的事」這句話,所隱藏的訊息就是「雖然我想應該是沒有」。如果沒有這句話,聽起來就會變成「其實你有心事瞞著我對不對?還不快老實招出來!」將導致溝通的方向走偏。

令人意外的是,看起來無憂無慮的模範生,一旦聽見「如果你有會擔心的事」,通常都會暢所欲言。目睹這一幕,家長才知道自己多麼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有時提問並不會立刻得到答案,而是換來一陣沉默。

此時千萬不要急,請懷抱著愉悅的心情,慢慢等一分鐘過去。

這段時間有如鑽石般寶貴,因為孩子正拚命思考該怎麼把心事化為語言,這可是孩子開始學習「獨立思考」的時刻啊。因此,即使孩子一時之間說不出來,也請懷抱著愉快而平靜的心情(就像等待嬰兒誕生一樣)默默等待,在心中為孩子加油打氣。

我有個朋友想出了很好的主意。等待孩子開口的期間,不妨在心中高唱「HappyBirthdaytoYou」,泰然自若地等待(這是日本引導者協會的芳本賢治先生所提出的點子)。

等了老半天,很有可能換來的是「我真想宰了那傢伙」這種令人咋舌的答案。在這時候──不,在這關鍵時刻,我們必須接納孩子的發言。不需要同意他,只要完全接納孩子的發言就好。

不需要將大人的意見強加在孩子身上,這樣無法解決問題。只要一字不漏、不加任何解讀地複述孩子的話,孩子就會認為「對方聽進去了」。

親子溝通陷入惡性循環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孩子不信任父母。假如父母常常不將孩子說的話當一回事,或是劈頭就否定孩子,將會使情況愈趨嚴重。

因此,首先必須完全接納孩子所說的話,才能與孩子之間建立小小的信任關係,打開溝通的大門。

國中生祐樹與教練的首度對談

與祐樹第一次見面時,我是四十幾歲的大叔,而他是國中生。我倆才第一次見面,而且又沒有什麼共同興趣;由我單方面講個不停當然簡單,但那就不是對談了。我希望由對方擔任這場對談的主角。

於是,為了引導祐樹開口,我問他「你有什麼心事嗎?」。

我:「你現在有什麼心事嗎?」

祐樹:「提不起幹勁。」

我:「這樣啊,提不起幹勁呀。」

祐樹:「啊,不過不是對每件事都這樣,是對讀書提不起勁。」

我:「意思是只有讀書提不起勁,但其他方面沒問題,對嗎?」

祐樹:「對。還有,我不是每天都提不起勁,只是有時候會這樣。」

只要靜靜傾聽,孩子就會主動修正自己的話。修正之後,孩子也能檢視對方聽懂了幾分,然後自行思考該如何正確傳達出自己的意思。

說出一樁「心事」後,再引導孩子繼續往下說。

我:「還有呢?」

祐樹:「還有,我覺得愈來愈沒有幹勁了。」

我:「嗯嗯,還有什麼其他心事嗎?」

祐樹:「每次想要努力,卻總是辦不到。」

祐樹:「還有,我老是拖拖拉拉,不小心跑去玩。」

我:「還有什麼其他心事嗎?」

祐樹:「……」

孩子不說話也沒關係,只要心平氣和地等待即可。

不過,有些孩子不習慣思考,過了幾十秒就會開始分心。如果孩子看起來分心了,不妨重新複述一遍孩子講過的「心事」。

我:「你的心事就是:有時候對讀書提不起勁,愈來愈沒有幹勁,還有習慣拖拖拉拉、不小心跑去玩,對吧?還有呢?」

祐樹:「記憶力很差。」

我:「還有其他心事嗎?」

祐樹:「我不會應用。」

我:「這樣啊,你很煩惱不會應用呀。」

此時,我根本不知道「不會應用」是什麼意思。是指懂得解功課的基本題,卻不會解應用題嗎?還是說,老師告訴他「你必須學會將知識應用在其他方面」?

如果研判「聽不懂這句話會導致聊不下去」,就試著問他:「你說的『應用』是什麼意思?」

如果到此都不以為意,那麼只要完整接納孩子的話即可。因為,傾聽「心事」只是溝通的起點,隨著詳細分析內容、解決問題,自然就會明白孩子的話中含意。

「便利貼」的妙用:書寫、張貼、留下

說出來的話不久就會消失,如果人數眾多,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沒有人會記得你說過什麼。結果,到頭來只是浪費時間,沒有達到溝通的目的,問題也沒有解決,這是常有的事。 該怎麼做,才能防止這種事發生呢?

其實,只要書寫、張貼、留下大家的發言,就能使溝通更具效率。這種方式同時適用於大人跟小孩,不管對象是一個人或是好幾個人,抑或只有你自己,都同樣有效。至於該怎麼做?拿出「便利貼」吧!

如果現場有兩個人以上,建議使用七公分左右的方形便利貼,以便大家觀看。將所有人的發言寫在便利貼上,然後貼在眾人看得見的地方。重點來了,「一張便利貼只能簡單記錄一項內容」,然後「不要怪罪別人,客觀描述問題的狀況」。

舉例來說,先決定將「心事」寫在黃色便利貼上,然後事先告訴大家:「只能寫在一張便利貼上喔」。由於有字數限制,問題核心便容易浮上檯面。此外,只要事先訂好規則,一旦有人話太多,就能要求對方「寫重點就好」。

如何尋找「理想的自己」

「理想的自己」或「理想目標」,其實很難具體說出口,但這一點千萬不能打馬虎眼。自己的「理想目標」愈是具體,愈能提起幹勁,將想法化為行動。

藉由「心事」的引導,有助於孩子將「理想目標」說出口。先用「心事」當敲門磚,鼓勵孩子思考何謂「理想目標」。

此時,只要問孩子:「你很煩惱〇〇對吧?那你的理想是什麼?」即可。

接著,將孩子的理想目標寫在跟「心事」不同顏色的便利貼(假設是藍色)上,然後張貼、留下。先請孩子再檢查一次「心事」的內容,再問他「理想目標」是什麼,孩子自然就會開始思考。

我在跟祐樹首度對談時,先傾聽他的「心事」、運用便利貼,然後跟他聊起「理想目標」,最後完成了圖表6。

我:「你很煩惱有時候提不起勁讀書,對吧?那你的理想目標是什麼?」

祐樹:「每天都能集中精神讀書三小時以上。」

我:「你很煩惱自己愈來愈沒有幹勁,對吧?那你的理想目標是什麼?」

祐樹:「每天都能按計劃讀書。」

我就只是反覆提問而已。

此時,話題重心圍繞在對方的「心事」與「理想目標」,因此主角還是對方。不需要給建議(「你要不要這樣做?你要不要那樣做?」),也不用分析問題(「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因此不會帶給對方壓力。順利溝通的訣竅只有一個,就是靜靜傾聽對方的「心事」與「理想目標」,然後寫在便利貼上。

一旦具體說出「理想目標」,對方就會期待「有沒有什麼實現方式」,進而提高溝通意願。

☑每天都能集中精神讀書三小時以上

☑每天都能按計劃讀書

☑馬上就能開始讀書

☑養成過目不忘的能力

☑學會解決應用題

這是我跟祐樹一起完成的「理想目標」清單。如果這些目標全都能實現,肯定值得一試,因此我們決定之後一同挑戰。看著這張清單,我想各位應該發現有些目標意思很雷同。

比如「每天都能集中精神讀書三小時以上」跟「每天都能按計劃讀書」,感覺似乎差不多。大人看在眼裡,或許會想統整一下,或是將它們分門別類。但是,孩子是否能服氣,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說到底,人類本來就沒有辦法完美地將想法化為語言。連大人都有辭不達意的經驗,更何況是孩子們呢?

因此,如果只仰賴便利貼上的文字,很有可能會造成誤判。奉勸各位只要完整接納孩子們的話,然後寫下來即可。

反正,只要最後孩子們發現「其實這個跟這個一樣」就好。

如果孩子「想達成『理想目標』」,就會開始自行思考「如何達成」。即使在思考的過程中碰壁也沒關係,因為下一章起,我將向各位介紹三大思考工具。

本文出自出自遠流出版,作者飛田基著作的《思考力培養法:全球800萬人實踐的思考程序,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增強學習力!》一書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51/74984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