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葡萄桑颱風

週末醫學故事:法國總統的死 讓醫生開始學刺繡!

Heho健康網/林以璿 2019.04.13 16:14

1894年6月23日晚,法國總統瑪利·弗朗索瓦·薩迪·卡諾(Marie François Sadi Carnot)正準備上馬車離開晚宴的時候,一名年輕人突然從人群中跳了出來,把一把刀子刺進了卡諾的腹部。刀子正好刺中了卡諾的腹部靜脈血管,這是人體最粗的血管之一,隔日凌晨,醫師宣佈搶救無效,卡諾在任期間遭刺殺身亡。

駭人驚聞的刺殺事件瞬間震驚了全世界,年僅20歲的法國外科醫生亞歷克西·卡雷爾(Alexis Carrel)從中獲得啟發,他知道,如果能修復被切斷的腹部血管,也許就能挽救總統的生命。

在那個年代,對於因外傷導致血管破裂出血的病人,外科醫生能做的很有限。如果只是小傷口,身體的血小板就能夠將傷口補上,但如果是像腹部靜脈這樣的大血管,就根本補救不了。這時候,就只能用束帶在靠近傷口處裹緊來終止出血,但是被勒緊的遠端肢體往往會出現缺血性壞死,最後的結果就是截肢。

從刺繡開始學習縫紉技術

卡雷爾意識到,如果能夠在短時間內盡快恢復血管的通暢,重新連接血管,或許傷者活命的機會就會大的多。卡雷爾並不是第一個有這個想法的人,之前也有人嘗試過用線縫合血管,只是大都以失敗告終。

當時醫師採用的線大都比較差,醫生的技術也不好,即使成功縫合,因為縫合的血管變得狹窄,阻礙血液正常流通,所以栓塞也是遲早的事。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先解決取材和技術這兩大難關。為此,卡雷爾專門找了有名的刺繡師學刺繡。為了練習手的靈活程度,卡雷爾經常是針線不離身。

最終,卡雷爾提出了一種「三角縫合技術」,先在需要吻合的血管上作等距離的三針定點線,然後再吻合剩下的血管口,如此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血管壁的損傷。另外,卡雷爾還特別強調了手術的無菌性,因為更加規範的無菌操作能減少患者的感染率。

1902年,卡雷爾發表了第一篇關於血管吻合術的文章,引起了外科界的廣泛關注,並很快成為了血管吻合術的主流。

為器官移植打下基礎

不過,卡雷爾想做的可不僅限於血管吻合,他還想進行器官移植的實驗。1910年,在良好的縫合基礎上,卡雷爾在不同狗之間成功地進行了器官移植,包括腎臟、卵巢和甲狀腺,這也為現代器官移植奠定了基礎,他更是在1912被授予了諾貝爾醫學獎。

隨著血管移植材料的問世,如今的血管吻合技術不斷改進,不只可以做同類型血管之間的縫合,還可以在動脈、靜脈之間進行縫合。作為外科的核心技術之一,血管縫合技術已經成為了心血管外科、移植外科等重大科室中的關鍵技術。另外,在神經外科中,這也是治療腦血管疾病領域的重要技術。

參考資料:Visionary vascular surgeon and pioneer in organ transplantation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

週末醫學故事:「紅光美容儀」100年前竟用來治療天花!

週末醫學故事:古人尿道結石怎麼辦?徒手挖!

週末醫學故事:從喝血到換血 想抗老的人都做過這些瘋狂事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