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年輕優秀學者齊聚交流分享329在成大放眼未來無限可能
大成報/杜忠聰
5 年前

「跨域傑出年輕優秀學者論壇」邀請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研究發展司司長鄭毓瑜以「人文科技跨域對話」為題演講。鄭毓瑜說,有人以象牙塔或不食人間煙火來談學術研究,但對她而言,研究雖不全等於生活,但一定是有生活才有研究,研究過程除了閱讀思考,更重要的是要有對話、感受。做研究不能只有學科知識,還要有生活上全部的體驗,科技與人文是無法二分。她呼籲科學界,要多注重具有人文社會背景的人才,「沒有眼界,不可能跨界,沒有深度,不可能有溫度,沒有價值,不可能加值。」
蘇慧貞指出,人文思考是轉動生命最重要的力量與內涵,科學或科技要能有好的發展,人文與文化的實踐與發揚是關鍵。科技人、創新者也要有良好的說故事能力,而這涉及到人文與文化的素養,如果產品裡說故事與敘事能力不再,科技就難有發揮的空間。
台南女中資優班陳同學說,自己對理科、生醫感興趣,對人文領域接觸較少,參加論壇、聆聽演講,明顯感受到科學的發展其實不能離開人文與文化,人文是科技發展重要的養份與核心價值所在。台南女中蔡同學說,論壇每一位講者談的題目都很專業與前瞻,雖然不一定全盤了解,但能讓自己對於世界與科技未來趨勢發展有更多的認識與想像。
成大積極栽培年輕學者,也致力挻攬優秀學者,目前為止,全校21位教師為科技部年輕學者養成計畫主持人(愛因斯坦計畫與哥倫布計畫),佔全國15%。還有3位教育部玉山年輕學者。近3年來累計近20位教師榮獲吳大猷紀念獎,更有年輕教師獲論文高被引用學者等,領域遍及人文社科、工學、理學、生醫、電資與管理等學門,年輕優秀學者的企圖心與創新動能,再加上資深教授紮實的根基,使成大整體研究量能更加茁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