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找不到原因的疼痛?可能是周邊神經病變..

匯流新聞網/李盛雯 2019.03.26 12:36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盛雯/台北報導

找不到原因的疼痛?有可能是周邊神經病變,利用創新超音波定位,針灸通電可以幫助緩解疼痛。

41歲邱小姐車禍後出現肩頸部疼痛、肌肉無力和手指尖麻木,遍尋各大醫院後皆無法明顯舒緩,心力交瘁。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與骨科採用創新超音波定位系統,精準找出受損神經再使用針灸電療,讓肩頸部疼痛和手指尖麻感逐漸緩解,後續骨科聯合會診,讓她脫離疼痛,重回職場。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脊椎骨科主治醫師吳孟晃表示,外傷、退化性疾病、反覆性使用、先天體質、慢性疾病如洗腎或長期血糖控制不佳,都可能導致周邊神經病變,出現肌肉無力、麻痺、感覺能力下降或自律神經失調等症狀。

周邊神經病變常出現在肩膀、上肢、手腕或下背部等部位,除了疼痛,最常見的外在表徵是感覺與運動功能下降,肩頸、四肢關節與軀幹出現僵直感等。病人常會感覺到痛或麻木,但卻找不出病因,造成生活品質下降。

一般的周邊神經病變治療方式包括生活調節、物理復健和神經營養補充劑與神經調節藥物的應用,例如服用維生素B群、神經注射如局部施打類固醇或是服用改善神經訊號與局部血液循環的藥物都是最常見的治療方式。

手術是在這些方式都無法改善或造成生活障礙時,需要針對真正的病灶做適當的治療,如神經減壓、再生、移植手術等方式來改善症狀。中醫針灸則是有很好的證據證明能夠協助神經修復及改善症狀。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唐佑任指出,傳統認為針灸就是要在穴位下針,但其實針灸還可以有更多運用。

北醫附醫傳統醫學科與骨科共同推出創新治療方法,首先確定病人疼痛點後,骨科先以超音波儀器精準定位受損的神經通行路徑,再由傳統醫學科醫師施針,加上直流電電療,可以集中刺激受損神經,減少受損組織沾黏,增進病人肌力並恢復痛溫觸覺,提升神經滋養因子的恢復,加速周邊神經修復。

唐佑任解釋,臨床上會看到因車禍衝擊、長期姿勢不良導致神經受到壓迫產生疼痛感,由於肌肉組織沒有受到傷害,即使透過核磁共振檢查也不易找到疼痛原因;透過超音波協助,可以清楚發現肌肉或神經沾黏與腫脹部位,再施以針灸與電療。

臨床統計,患有周邊神經病患例如腕隧道症候群的病人,經過每周1次,共4到6次的療程後,麻痺與疼痛感約可緩解8成。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