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颱風 青鳥行動

暈眩疾病新分類 正確診斷安心治療減暈感

慈善新聞網/TCnews慈善新聞網 2019.03.18 12:17

撰文/賴廷翰、謝明錦
攝影/曾秀英

護理師退休的李小姐暈眩長達三年,四處找醫師都覺得沒有緩解,輾轉找到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張滋圃。張醫師診斷她罹患新分類疾病:「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簡稱PPPD),施行歐美研究多年的新治療方法,李小姐終於緩解能正常生活。

曾擔任護理主管的李小姐具備相當醫療知識,自己發生暈眩長達三年,四處求醫嘗試不同科別治療、做過很多檢查,結果全都正常,服藥沒什麼效果,甚至愈來愈不舒服。他描述二○一四年三月第一次眩暈,「感覺站不住,跟著電視上顏色淺的景物晃動。」之後愈來愈嚴重,「騎機車像開飛機騰雲駕霧;走路左右晃動,整個世界像地震,只有躺著能稍稍免於不適。」沮喪到覺得人生無望。

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張滋圃詢問病史和檢查研判,李小姐符合「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特徵,治療搭配口服藥與每次三十分鐘以上復健運動,一個半月後,李小姐腦部多年緊繃感已解除,還可以走出戶外,她說遇到貴人。

「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病人主要症狀有:一、慢性頭暈持續逾三個月。頭重重、浮浮的、走路飄飄的,精神不太好。二、頭暈感嚴重度隨當日生理或精神狀況起伏,剛起床好一點,站立、走動或頭轉動會加重頭暈。三、最重要的是「視性暈眩」,在超商、賣場最明顯,人群走動、貨品堆得多又高,會暈得更厲害。PPPD在不同科別可能會被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腦神經衰弱、焦慮等。這種疾病是國際眩暈醫學會於二○一四年發表,經歐美國家頂尖學者多次開會討論後給予新定義、新名字,正式推廣的新分類疾病,並被世界衛生組織統一命名。

張醫師赴美國進修一年加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附設醫院眩暈研究團隊,接觸國際眩暈領域專家,瞭解如何更精準地定義「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以及確認診斷與治療的方法。他指出,歐美多年研究顯示,病症跟大腦掌管頭暈的部位變得敏感有關,往往來自一次內耳或腦部引發的嚴重眩暈症,即使後來痊癒,病人腦神經卻已被誘發,對暈特別敏感,或因此對暈產生恐懼,愈擔心愈容易感到眩暈,陷入惡性循環。

張醫師強調正確診斷讓病人了解致病原因解除疑慮,好轉機會就很大,雖易發生在焦慮病人,國際眩暈學會確立為「功能性障礙疾病」,不是「精神疾病」。新治療不只給鎮定效果的抗焦慮藥物,而是給增加腦部血清素藥物。研究顯示,三到六個月治療,停藥後仍能改善,減少復發機會。他提醒,四、五十歲中年女性好發「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建議減少生活壓力,多補充富血清素食物,如:亞麻仁油、維他命B群;保持規律生活作息與開朗個性,搭配認知行為治療與前庭復健運動,就能有效降低暈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