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核磁共振成像有助檢測早期僵直性脊椎炎。(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慢性的脊椎發炎,大多發生在45歲以下的男性,而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最新研究顯示,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檢測早期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薦腸關節慢性發炎引發的骨髓水腫和結構損傷,有利在發生不明下背痛時,及早找出確切病因。
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醫師盧俊吉表示,僵直性脊椎炎發生的原因與免疫系統異常或遺傳有關,且通常由薦腸關節開始發炎,普遍具有早晨睡醒後下背僵硬、疼痛和活動受到限制等症狀。
尤其,不少人在早晨起床時,下背疼痛與僵硬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還有少數侵犯到胸椎的患者,輕者胸口疼痛,重者更可能造成呼吸困難,另部分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會合併眼睛虹膜炎、皮膚乾癬、發炎性大腸性疾病等相關併發症。
盧俊吉說,三總的研究顯示,台灣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具有較少的骨髓水腫,因此可以運用常規X光片檢查及MRI,進一步早期準確診斷僵直性脊椎炎的早期薦腸關節炎和結構變化。
目前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維持骨骼的最大活動範圍是主要目標,盧俊吉強調,藥物療法包括非類固醇的消炎藥及新型生物製劑,可控制發炎及減輕疼痛,讓患者回復正常工作及社交活動。
非藥物療法,像熱敷可以緩解發炎的症狀,也可使肌肉痙攣、脊椎僵硬得到改善;腰背部的運動則可增加脊椎的活動度並強化腰背部的肌肉,防止脊椎僵直變形,游泳亦可增加肌力及關節的活動度。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