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2018企業員工貢獻度調查 4成4企業「定期考核」員工表現 近4成不用考核

匯流新聞網/林楷倫 2018.12.14 16:14

匯流新聞網記者林楷倫/台北報導

時值歲末年終,正是上班族進行年底績效考評的時候,究竟企業考評員工的依據為何?如何獎勵有貢獻的員工?又有哪些獎懲機制可以汰弱留強?
量化貢獻度?

根據1111人力銀行針對776家企業進行調查發現,有59.02%企業具有考核機制,其中有43.81%採取「定期考核」,另外15.21%則是有考核但沒有固定頻率。說明多數企業在檢視員工表現方面仍會採取量化評估,以作為獎懲參考依據。

發現員工人數在30人以下的小型企業,「不用考核」的比例居冠。
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何啟聖分析表示,小型企業的員工組成,不乏來自於家族成員及親朋好友,其人事管理制度較為扁平化,也相對具有彈性,因此比較不需要仰賴考核機制來檢視員工個別表現。

調查也顯示,企業針對「基層員工」的考評標準主要來自於個人工作績效/KPI(53.49%)、工作態度(51.97%)、出勤表現(41.92%)、個人業務績效(41.05%)及配合度(31.66%)等。

而針對「主管」的考評標準則以部門績效(41.48%)、個人工作績效/KPI(39.74%)、工作態度(28.82%)、個人業務績效(26.64%)及配合度(14.85%)等,大致和基層員工的考評依據一致。

何啟聖指出,多數企業主將績效考核視為一年一次的期末評量,透過「打分數」量化員工的整年表現與工作成績,因此大多數企業都有自成一套考核依據,KPI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是目前各行各業喜愛用來評量員工工作成果的方式。唯值得留意的是,過度重度數字的結果,可能流於官僚形式,造成員工為了搶分數而內鬥,反而不利於團隊合作。

除了量化工作表現外,員工的工作態度及配合度,也都被企業視為重要考核依據,畢竟在主管的印象分數中,聽話肯做事的好用之人,絕對會比恃才傲物的部屬更不可取代。

從調查可以看出,員工的考核評比結果確實會影響加薪、獎金及升遷機會,但值得留意的是,考核機制有其侷限性,因此,在評量員工時,容易產生「近因效應」,使得在績效評估前,突然表現好的員工容易獲得較好的評比,導致主管不小心淘汰優秀人才。此外,為了讓績效考核達標,有些員工也會打出安全牌,訂出易達到的「低標」門檻,而無法激勵自我,實在可惜。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新聞照來源:翻攝自網路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